|
发表于 北京市 2012-8-20 08: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日本的手机,数码产品在中国市场是占据统治地位的,过去的十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政权的更迭还是另有其它原因?我看了一个电影日本电影《吾为君亡》,觉得我们分析日本人的思维,首先要了解整个民族的集体意志,他们的民族个性共性开始。现在我们的上层很多的政治和经济策略,让人有种感觉,某些的上层策略的历史思维无不闪烁宋明时代某些精英人物的锋芒。而这种应变产生的进步是有限的。譬如这两个历史时期比较其他朝代有更节俭的习惯和超乎想象的庶民平均主义,无奈这两个王朝的主宰者却有太多的人格争议,用周立波的说法,大概明朝是农民起义最多的一个朝代。说到底他们有某种地域性格的弱点。这两个朝代最终都是为占据亚细亚版块劣势人口比例的关外氏族所灭。汉人有一个很不屑的共性,那就是大姓巨族江山坐久了,迟早还要给小姓异族适应下王者感受。
日本投降回国之前知道战局之必败,听一些的老人讲,他们也讲祖国、故国云云。其实日本人在阳新和大冶与之外地域略有不同,即便是伪宪兵队,是可以穿日军正规军军服的,有些穿日军军服到处打人。打日军哨兵,和其他携制服装备者和百姓的就不一定是日本兵,而是阳新本土人。日军对我们比较对待其他是有细微的不同。日军的106师团在江西全军覆没有一定的成分对华过滥的敌意,有些地区和氏族并不是弱于大和。而政治这种搅拌的民意恰是一个一个民族在某个时期处于陷落之所在。我还是一样的看法,政治也是有牺牲成本的,造反是直接的死,抗日那会是间接的死。所以说列举的这两个朝代民众最易不抵抗,是因为那时候的政治已经不适应百姓的心里承受。
也许,保钓就是一个政治事件的细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