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6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 积分
- 31361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广东省惠州市 2012-8-21 12: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是一个执着的文学青年,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写出几本有影响力的书来。”
“我认为新闻是‘无学’的,只要你具备正义、胆识、敏感、执着,你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而学历倒是其次。”
“我想在家乡开一家真正的土菜馆,把大冶各地的风味小吃挖掘出来,并形成文字向全国推介。”
17日晚上,曾被多家传媒称为“打虎记者”“中国第一卧底记者”的大冶籍游子石野回到家乡,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他,了解他多年漂泊在外的传奇经历及最近的生活状况。
对抗黑势力 登报“叫卖”自己的人头
石野,1972年出生于湖北大冶大箕铺镇石应高村,曾在中国海军陆战队服役,复员后在南方和北方从事政法记者工作达16年。曾任《南方都市报》、《首都公安报》、《法制日报》、《京华时报》等多家中央、省级报纸的记者和编辑。现居北京,为中国独立调查新闻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在《南方都市报》做记者时,石野时常乔装打扮成寻花问柳的“客人”、出手阔绰的港商、好赌成性的赌徒、上门求学的学子、四处求职的民工等,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心狠手辣的抢劫团伙、危机四伏的大赌场、横行霸道的城郊治安队等,采写出了一批有震撼力的独家新闻。
石野通过卧底暗访得到了大量的第一手新闻素材,当然他的报道也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他们公然叫嚣要用30万买石野的人头。“很多人威胁我,叫我不要写了,甚至有人叫嚣30万买我的人头。我就把这个情况跟报社领导反映了,我说把我的相片登出去吧,让他们来买我的人头。”
不久,他的一篇《记者的正义感》配着他的照片就发表在《南方都市报》上,这件事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国内和港台的多家报纸纷纷关注。很多读者都很担心石野的安危,同时也对他的正义感表示敬佩和声援。一群驻穗某部队官兵致信石野,如果有社会败类胆敢侵害他,我们将全力以赴保护他。向石野先生致以崇高的军礼!
困难和恐吓没有磨灭他作为记者所具有的正义感。“社会需要舆论监督,公众需要知情权。记者是正义与良知的代名词,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悬崖,我都会勇往直前,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为弱者说话 维权之路颇多艰辛
石野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便开始一边砍柴挣学费,一边上学。高二上学期的一场大火,烧光了家里的一切,石野被迫中途退学。随后,他做过泥工,下过矿井,20岁那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身在何处,石野都坚持读书写作,为年少的文学梦想而奋斗。
退伍后,初到广州的石野身上只有83块钱,他找了份保安工作,夜里做保安,白天带着作品去报刊社求职。辗转跳了几家报社后,最终于1997年初进了刚刚改版的《南方都市报》,成为该报社惟一一位没有文凭的政法记者。
随着一篇篇重磅新闻报道的推出,石野出名了,很多人称他是“打虎”记者、中国第一卧底记者。但他自己把这些看得很淡,他看重的是记者的良知和职责。军人出身的他既有一颗剑胆,也有一颗琴心。“我一直坚持为弱者说话,尽管维权是那么艰难。”因为替人打抱不平,石野常让人告上法庭。
2011年初,宜昌弱女董珂在武汉一位女记者陪同下,特意找到回乡的石野,投诉其前夫、宜昌市名律师陈守邦先是以欺骗手段骗取感情,婚后又多次对她实施家暴并致其身上多处受伤。石野不由拍案而起,随后与《前卫》记者江某一起奔赴宜昌对陈的劣行进行深入调查取证,掌握了这位政协委员的种种证据后,石野顶着压力在其创办的“石野焦点网”中披露了他殴打前妻的恶行,受到广大网民和多家媒体及两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但很有背景的陈守邦只是没有连任市政协委员,不仅一直逍遥法外,反而将石野及董珂以涉嫌“诽谤罪”告上法庭,此事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其中《中国青年报》三次发报道关注此案。
石野颇为感慨地对记者说:“董珂案是我十几年维权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案子,时间长,花费多,但我无怨无悔,也一定会跟踪到底,让陈守邦绳之以法,为弱女董珂讨回公道。”
涉险经历吓跑爱情 想找个家乡姑娘成家
“我至今还未婚呢。不是没有拥有过爱情,而是我的惊险经历吓跑了爱情。”谈起这些,石野多少有些伤感了。
1998年,一个美丽的上海姑娘走进了石野的生活,姑娘是个财经记者,“她人好,长得也漂亮。我的朋友都说,追她的人怎么也得是开名车的人。”
2002年底,姑娘去法国留学,石野割舍不下自己的新闻梦想,最终这段持续了4年的感情烟消云散。在此期间姑娘多次苦劝石野:有没有钱自己并不在乎,只希望能过上那种不用每天担惊受怕的平静生活。哪怕在街上练摊,生活过得苦一点,她也愿意跟着他。
多年的记者经历,多年的风雨人生,石野早已习惯了,而这种平凡的家庭生活,还没有纳入他的计划日程。“我知道,是我多年的历险吓跑了爱情。”
石野坦言,他也怕死,也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一行业,也就无怨无悔。特别是面对一双双渴望求助的眼神,他心底的记者良知就油然泛起,“我不能装作无视他们的存在,他们之所以找到我,就是因为我是记者,我只能记录着事件的真实内幕。”
谈及家庭,石野笑着说:“我是很有故乡情结的人。爱家乡的美食,也爱家乡的美女。虽然身边总有女孩子出现,但我总想回家乡找一个贤惠的姑娘。漂泊这多年,也想成个家了。”
四处筹钱为父亲治病 铁血男儿暗自流泪
令石野愧疚的,不仅仅是女友,还有他的父母。当初说他从事记者这一职业,而且还干出了点名堂来,父母非常激动,期待他“衣锦还乡”。然而十几年过去了,不仅没有获得一官半职,而且还是单身一人。
2004年7月1日,石野回家探亲时,发现父亲面黄肌瘦,说话也无力,原来老人腹部隐隐作痛,连饭都吃不下了,已持续了很长时间。第二天一早,石野带着父亲去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癌。他又带着父亲远赴北京做进一步检查,后经多家大医院检查石父被确诊为肝癌晚期。
呆在北京的三个月里,经过化疗等一系列的治疗,先后花去十多万多元,对于石野来说,这笔钱无异于天文数字。2004年10月20日,医院给石野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在一天之内不能凑齐两万元的住院押金,便停止对父亲的下一步治疗。
石野整整跑了一天,打电话嗓子都哑了,他也哭了一天,心里痛苦又矛盾着,可一天下来只借到了五千多元。父亲也从那一天,放弃了治疗,开始用一些抗癌、止痛的药剂来维持生命。
10月底石父执意要回老家,临动身前医生告诉石野,以父亲目前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因为父亲的病,这位血性男子汉常常暗自流泪,“如果我每年为父母做一次体检,父亲的癌症也会早发现,那样至少还能治……”
回家不久,父亲不幸病逝。痛苦万分的石野在后来出版的长篇纪实《我在北京当记者》中,以6万多字的篇幅记录了此段沉痛的心境。
流浪记者 以笔为刀书写正义
作为中国第一批流浪记者,有人早功成名就了,也有人继续坚持着早年的梦想和初衷,石野便是后者之一。“我热爱真正的新闻,愿意做没有鲜花和光环的流浪记者。”
多年的卧底记者采访经历,为石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他至今已在国内百多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4000余篇,500多万字。自2004年开始,他写了10部书稿,其中《卧底历险——我的第四次死里逃生》、《卧底记者——我的正义之旅》及《我在北京当记者》、《我为人民说真话:人大代表王维忠传奇》等都成为畅销书,深受好评。最近出来的首部以记者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生死暗访》,更是得到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及焦点访谈资深记者曲长缨等的好评和大力推荐,目前已经第三次再印。
中国作协常务副主席、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这样评价他:“石野是我们社会的一把明铮铮的利剑!人民需要这样一把利剑!”
新闻界著名老前辈任白涛曾说过:“笔可焚而良心不可夺,身可杀而事实不可改。”石野一直将这话当作自己记者生涯中的座右铭。他在一篇题为《记者的正义感》的文章里写道:“如果把记者手中的笔当作一杆枪,那么,我的每一个文字便是一粒粒子弹,作为一名特殊的持枪者,只要见到生活中的真善美,我会为之朝天鸣枪叫好;对社会中的假丑恶,无论条件多么恶劣,处境多么危险,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将正义的子弹,射向他们罪恶的心脏……”
乡情依依 想开家大冶土菜馆
近些年来,石野回家乡的次数多了,每次回到家乡,石野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一种生命的回归。
聊天中记者注意到,他有时候在电话里与家乡人通话,带着浓浓的乡音。
谈及未来的打算,石野说,他最近想在家乡买套房子,最好能有一块地种菜,这样才能摒弃所有的杂务,安心地读书写作。“文学才是我的终极梦想。尽管这些年我也正式出版了六部书,而且有五部成为畅销书,但我深感自己学识的欠缺。所以,现在最需要补充文学知识,多看中外名著,多写作,多向国内作家请教,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会餐时,石野吃着两道大冶特色菜,突发奇想:“其实大冶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只是没有能系统的开发出来。我希望以后能在老家开一家这样的土菜馆,把大冶各地的真正风味土菜挖掘出来,并配以文字介绍,写成一本大冶美食的书,向全国推荐,让更多人体会到大冶深厚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说这些话时,这个远在外地漂泊多年、有着传奇经历的游子,一下子又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来。
记者 朱世杰 文 朱昶俊 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