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改变命运
——田禾在《长江日报》爱上层楼读书会上演讲
长江日报记者 余晓春
实习生 陈思君 徐雅丽
“这本书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本书也改变了我的命运……”上周六,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田禾做客本报“爱上层楼”读书会,在参差咖啡书屋与50余位书友品读名篇,分享经典,阅览生活,讲述自己感人的读书故事。
以下为田禾讲述实录:
一本书陪我走到今天
大家可能知道,我是写诗的。我最早接触的诗歌是旧体诗,因为在读初中时,受两位懂古典格律诗词老师的影响,对旧体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但真正领我走上诗歌写作道路的,是我的堂兄吴蒙,他在我最需要读书的时候送了我一本书。这本一真陪伴我走到今天。
这是一本什么书呢?先听我讲一个故事。我从小在大冶的农村长大,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没读完就辍学了。1981年农村开始搞土地承包制,我靠人帮忙到当时村办企业当了一名翻砂工。堂兄吴蒙在镇上读高中,星期六他从镇上回来就邀我相聚,有时带回一些与诗歌有关的报刊杂志给我看。吴蒙返校时,就用两个罐头瓶子从家里带走两瓶腌菜,作为他在学校一个星期的咽饭菜。他的父母亲心疼儿子,便省吃俭用,每个月从全家人的牙缝里挤出一元钱,让吴蒙在学校食堂偶尔打打牙祭。其实这一元钱还包括了吴蒙每个月买笔墨纸张的零用钱。那时候,我的旧体诗刚刚入门。吴蒙知道我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加强,于是他到新华书店花1.25元,给我买了一本《诗词基本知识》。这一元二角五分钱在当时对于我们农村孩子可是一笔大钱呀!我们家连两分钱一盒的火柴都买不起呀!1.25元可以买一大提包火柴,可以买七八斤盐。但这1.25元对于吴蒙来说,意味着他一个多月在学校只能吃那两瓶慢慢变味的腌菜……这本书今天我特地带来了,因为它经历了太长的时间,太多的岁月,已经很残破了。上面还有吴蒙鼓励我写的一句话:献给一位未来的骚人!这本书我已经记不清到底读了多少遍。在那个闭塞而特殊的年代,在那个没书可读的乡野,正是它伴随我度过了那段最艰难最寂寞的时光。也就是这本书,让我真正了解了古典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诗词的平仄、韵律、对仗等有关创作规律。从这以后,我开始尝试创作格律诗词和对联。当时,我们村里婚丧嫁娶、逢年过节,都是我写对联。有三副对联我印象特深,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副对联是我们村里有个远房哥哥要结婚,哥哥叫国良,媳妇叫彩霞,希望我在他新房门框上写一副对联。我写了:国富民强,田园处处似彩;良缘夙缔,洞房夜夜如霞。第二副对联是我父亲死时作的挽联,现在想起来要掉泪。我父亲在黄金湖里种田,因为家里穷,他就把田改成了鱼塘,就冻死在湖中。3天都没有人发现,后来是一个赶鸭子的人发现了,当时非常凄惨。我的家里很穷,谈起经历真是会声泪俱下……我的母亲神经有毛病,当时就睡在湖边的一个棚子里面,地上全是水,四面冷风吹,里面只有一个锅灶,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我含着眼泪为父亲作了一副对联:黄金湖上哭父冷,白屋房中叹母寒。贫穷也叫白屋,父亲去世了也是白事。第三副对联是我1986年从乡下到城里来讨生活,当时大概写作还有一点影响,引起文学界关注了。那时省作协正差一个能够为大家创收谋福利的人,后来就把我弄进了作协。我从一个农民调到省作家协会当一名国家干部,真的是不敢想象。当时作协成立了一个公司,我就做了这个公司的总经理。那年春节,我又在武汉买了房子,老婆说,给新房写一副对联吧!我作了一副对联:文章通学贾平凹,生意有道成方圆。贾平凹是我非常崇拜一位乡土作家,成方圆是大家熟悉的一个歌星。我的很多朋友都说对得好。
后来,我写新诗,将旧体诗的精髓融入到新诗的创作当中,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让我与诗歌真正结缘,以致走到今天的,就是这本《诗词基本知识》。我从乡村走出来时什么也没带,就带了这本书。它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会永远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它。
林肯教会我们什么?
林肯1811年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里。因为家里穷,林肯没有机会上学,他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年。1837年,28岁的林肯虽然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有读完,但他已经是伊利诺依州的一名职业律师了。1861年,林肯通过参加竞选,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的第十六任总统。林肯也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林肯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读书可以自学成才。在中国作家中,自学成才的例子就多了。比如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还有当代著名作家,去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莫言。莫言出生于山东高密一个人口众多的农民家庭,他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回乡务农。后来也是靠苦读书自学成才,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还有我省原作协副主席、老作家李建纲和原作协专业作家王维洲,听说他们都是小学文化,他们都是凭着自己后天的勤奋读书、刻苦钻研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取得而成功的。
靠读书,自学成才的例子,不光是文学界,各行各业都有。只要勤奋读书,肯钻研,如果还有一份悟性,一份自信,一定能打捞到你人生的希望和梦想。
多和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读一本好书,既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知识,提高一个人的学养,同时,可以提升人的素质,改善人的行为,塑造人的心灵。你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没有出生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但书本可以让你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因此,我们要“多和高尚的人谈话”。
去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张炜,在与我们聊天时,说他出门经常忘了带这,忘了带那,但从来不忘带自己想看的书。他在开完会、会完朋友、吃完饭,哪怕是上厕所,只要有一点空隙,他就会抓起一本书阅读。你说,书不是张炜的生命,还是什么?湖北有一位作家叫徐鲁,他一生到底读了多少书,谁也没去问过他。他出版了一千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但从他写的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来看,你可以想象他读了多少书了。徐鲁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还有我们省作协主席方方,不论工作再忙,也要挤出宝贵的时间来读书和写作。她近年创作并在全国获得多项文学大奖的长篇小说《武昌城》,她说就是受读书启发获得的创作灵感。
和人们内心有密切联系的,我认为就是读书。在读书中,当我们一经拨开语言的迷雾,领会到书中的深刻内涵,达到与心灵的一种共鸣,书中一种神性的东西,就进入你的内心了。你心灵那一刹那的颤动和震撼,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塑造。阅读惠特曼,惠特曼排山倒海的气势,博大的精神,会带给你巨大的文字享受和内心刺激;阅读里尔克,里尔克将爱情与精神完美结合带来的力量,会直接穿透你的灵魂;阅读帕斯,帕斯强烈的瞬间经验,思想的敏锐,个人的生命自觉,对你的内心是最好的修炼;阅读荷尔德林,荷尔德林的真实自然和对生命的一唱三叹,会毫无疑问地渗透到你的生命和血液里;阅读金斯伯格,金斯伯格透视社会,洞悉人心,彰显人性,他的沉稳、厚实、深邃,带给你的是充满诗意的心灵感动和心灵净化……你只要认真阅读这些文学经典,它会给你带来更多更好的心灵滋养。多读好书,能纯净美化人的心灵,提升和塑造人的心灵。
在工作之余,在恬淡的黄昏,或在静谧的夜晚,如果捧着一本你喜爱的书,静静阅读,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阅读生活,书写生活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中,生活每天向我们扑面而来,又呼啸而去。生活在农村的人是一种原生态的乡村生活,生活在城市的人是一种嘈杂喧嚣的都市生活。不管你生活在哪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
我们作家也有作家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阅读生活,书写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阅读生活就是要体验生活、热爱生活;而书写生活则需要作家用脑用心,用冥思苦想,用耐得住孤独与寂寞去表现生活的真谛。
湖北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作家叫陈应松(前不久,他也作客过“爱上层楼”读书会),他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他早年写诗,现在偶尔还写诗,可以说,他的生活始终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然而,陈应松又是一位守得住寂寞的作家,他于2000年主动要求去神农架挂职深入生活,每年几乎都去神农架体验生活,写出了在文坛产生重要影响的系列小说《马嘶岭血案》、《狂犬事件》、《豹子最后的舞蹈》、《松鸦为什么鸣叫》等等,其中《松鸦为什么鸣叫》还获得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所以说,阅读生活、善待生活,对于一个作家是多么的重要;而生活绝不会亏待每一个热爱它的人。生活是会给人应有的回报的。
我是写诗的,而且多年致力于写乡村生活。因为乡村生活是我读得最多、读得最懂、最热爱、最熟悉的。虽然我现在在城市生活的时间比在乡村生活的时间长,但我对乡村的生活记忆,却是最深刻的,最刻骨铭心的。这些生活记忆早已融进了我的生命和血液里。我现在每天一睁眼一闭眼,一样能触摸到乡村的呼吸、乡村的疼痛、乡村的苦难和乡村的温暖……那田野上金黄的油菜花、青青的麦苗、铺满地头的南瓜花、豌豆花、红薯藤,还有村庄里蓝墙碧瓦的房子、你追我赶的牛羊,山坡上一片一片旺盛的桃花、杏花、梨花,还有村庄里的每一缕炊烟、每一声鸡鸣、每一声狗吠……我的每一次感触,对我的灵魂都会有一次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因为我读懂到了生活最真实、最自然、最淳朴的部分。我写的《喊故乡》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都认为它反映了普遍的当代人远离故土后的共同心声和心灵呼唤。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移民特征极其显著的时代,因为生活的需要,大多数中国人都处在背井离乡的生存状态。不管你是生长在农村还是城市,生你养你的那块母土就是你的故乡,《喊故乡》表现了每个远离故土的人共同的一种思乡情怀和故乡情结。
最后,给大家朗诵一首我的诗歌《葡萄架下》,以答谢生活这首大诗:
满院子都是葡萄的味道/葡萄架悬在头顶/细密而嫩绿的藤叶爬在木头上//下面放着一张桌子四条矮凳/我习惯在这儿打坐/由于它的高悬/我也习惯了向上仰望//四野的谷子黄了葡萄就熟了/葡萄从藤叶的缝隙间挂下来/我爱她们的羞怯和含蓄//一颗葡萄是我最小的故乡/我用指尖丈量她/抚摸她完整的血脉和皮肤
现场对话
把书读好,去感染身边的人
记者余晓春 实习生徐雅丽 陈思君
书友:现在的社会现状是很多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更多的人来读书?
田禾:其实今天这个“爱上层楼”读书会,就回答了你的问题。这个读书会就是为了在大众当中掀起一股读书的热潮。其次,我觉得首先你不要管别人读不读书,首先自己要爱读书。把自己的书读好,然后去感染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受感染人又可感染另外的人。这样就可以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朝全民读书的方向发展,让更多的人来读书。
书友:中国是否还会出现像臧克家这样有影响的诗人?
田禾:说到臧克家,这个还存在一定争议。如果现在中国评非常优秀的诗人,大概不一定会有臧克家在其中。当然,臧克家最有名的诗就是《老马》和《有的人》。《有的人》评价有褒有贬,也有评价非常高的。这首诗的名句经常被人提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但是后来也有很多人认为他的《有的人》完全是口号。臧克家的诗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不是一个最优秀的诗人,但是他是一个符号型的诗人。
书友:现代诗歌有哪些核心构成要素和特点?
田禾:现代诗歌分抒情诗、爱情诗、哲理诗等很多种。诗歌的构成的要素,第一,我认为是生活;第二,诗歌应该有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第三,就是对生活感悟之后的思考;还有,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把握,语言对诗歌而言也非常重要,它就是诗歌的灵魂。任何文学作品都要求有语言的把握,但是诗歌更为特别。想要提升自己对语言的把握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在书中体会人家怎么写的,学习人家怎么感悟生活、怎么思考生活、又是怎么用独特的语言来表达他的感悟。
书友:新诗和古诗区别很大。请问如何欣赏新诗?
田禾:如何欣赏新诗?我想说,不管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审美趣味都是不一样的,对同一首诗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对同一首诗,有人可能认为是古今稀有旷世佳作,也有人不屑一顾认为不值一提。因此,欣赏一首诗时就要自己去体会,它的语言或者内涵或者深度或者高度,你都可以用你的方式来理解来欣赏。但是换做另外一个人,就很有可能跟你的理解完全相反。
书友:读书真能改变人的命运吗?对于目前很流行的官场小说,您赞不赞成我们读?
田禾:我赞成读书改变人的命运。但人的命运是靠自己读书后掌握知识和人生感悟来改变的。比如你不爱诗,但是每天抱着诗歌读,这样改变得了命运吗?我认为要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执着地走好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比如我,首先是因为我爱诗,所以才读诗写诗。爱好是一个必须的前提。然后它才能滋养着你、提升着你,帮助着你。另外,对于目前流行的官场小说,不瞒你说,我是不读的。
网络留言
本次田禾“诗书改变命运”读书会引起多家网站关注,新浪博客、长江论坛、东楚网、豆瓣网等相继转载预报消息。现场新浪微博大屏频频刷新,场外网友和现场书友纷纷发表感言。
心随流水:读书会后细读了田禾现场赠送的诗集《在回家的路上》,完全侵染在他的情绪里,泪水禁不住地流。我不知道这样的诗叫不叫好诗,只知道我也是贫苦农家的孩子,和他有着许多相似的成长经历。他对故乡和农民有着深厚的理解和思考,那像大山一样厚重的爱如山泉流进了我的心,洗濯着,并不停颤栗。
理想家园:今天田禾诗人回答的关于读书是不是能改变命运的提问,我觉得回答得很好。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读书却能引导。
七十今不稀:今天的读书会感受很深……田禾老师是一个诚实的诗人,面对人生逆境,奋发读书,知难而进。值得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