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鄂州市 2012-8-27 22: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声祥原本是一名地道的土木匠,几十年来,他把心思全用在钻研中国传统的木雕技术上,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他在继承传统的木雕技艺上融入了自己饱经风霜的人生感悟,木雕风格独具一格。2007年他的木雕作品被选入“八艺节”展览厅展览,受到很多专家和行家的好评。 少年辍学当木匠
今年60多岁的张声祥是鄂州市太和镇一名居民,他的木雕备受镇上居民的喜爱,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今年7月,记者到太和镇上洪村张明屋湾找到了张声祥老人。
张声祥老人正在一间光线灰暗的小屋里聚精会神地雕刻一幅木雕作品。记者发现,小小的房屋里摆放了各式的木料,充溢着一股股木头的香味,案台上也都是大大小小的雕刻工具,老人介绍,这些木料是自己精选而来的,那些雕刻工具都是自己根据需要而精心自制的。
老人拿出了自己近段时间创作的木雕作品,其中有不少是农村祠堂中用的神龛木雕,还有的是花草鸟和人物等写实、写意木雕作品,每一件作品都让人爱不释手。
张声祥老人还讲,他的祖籍是鄂州市太和镇上洪村张明屋湾人,小的时候,他酷爱画画,但家里特别穷,在他读小学三年级时候,父母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决定让他学一门谋生的手艺。那个时候,农村都是那样,穷人家都希望让自己孩子从小学门手艺,以便将来吃穿不愁。
就这样,只有15岁的张声祥中途辍学,放下心爱的书包,跟着父母为其找到的一位木匠师傅开始了学徒生涯。
浪迹四方学木雕
在农村,手艺人都被称作是“吃百家饭”的人,特别是木匠,常常是挑着一担沉重的工具走村串巷,今天在东家做,明天在西家做,大多都是做家具。
张声祥回忆,那时,自己年龄太小,师傅就让他拉大锯,或做小工,非常辛苦。有一年,他在一位农民家中做活,看到农民家中有不少祖传下来的古家具,特别是古家具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木雕绝活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于是,他用笔将古家具上的图案都描绘了下来,偷偷地仿做,师傅发现后,见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悟性,一年后,就教他做些简单的木雕。
三年后,他出师了,离开师傅开始只身流浪“江湖”,在一边谋生的同时,还一边寻求学习中国传统的木雕技艺。他先后到云南、广东、浙江、福建、江西等知名木雕产地去学习、取经,为了掌握传统的木雕技术,他还学习和摸仿中国“四大名雕”: 浙江的东阳木雕、广东的金漆木雕、温州的黄杨木雕,福建的龙眼木雕的雕刻技法。由于受到木料和地域文化的限制,他就将自己的心思用在搜集大冶和阳新地区传统的木雕上,向古人学习雕刻技艺,来体现黄石地方特色。
志在复兴木雕古活
张声祥老人介绍,在明清时期,太和、大冶与阳新地区的木雕在当时是有很高水准的,这在一些古村落中还能见到古代木雕的影子,所以,他常常向古人学习一些雕刻手法。
上世纪70年代,他基本上是在农村度过的,有一年,纸坊的一位老板看准了他的木雕绝活,请他在家里做了二年的木雕活,专门做古仿家具和一些装饰品。80年代初,他跑到武汉古玩市场采集古木雕资料。有一次,一位木雕收藏家用一个蛇皮袋装了一个古圆桌找到他,希望张声祥帮助修复。张声祥一看,是一张明代的紫檀圆桌,上面的木雕十分精美,可惜部分遭到损毁,张声祥用三天的时间就将损坏的部分修复了,修得天衣无缝,让这位收藏家感激不已。这一切,被一位老板看中,专门聘请他在其店里做古家具木雕的修复工作。
在古玩市场一年多的修复过程中,张声祥接触到了各个时代大量的木雕作品,让他受益匪浅。回到鄂州后,自己跑到湖北黄石办了一个木雕加工厂,由于缺少资金,只是昙花一现,让他很伤悲。但他不甘心,回到鄂州太和还想继续办厂,但遭到家里人反对。无奈之下,他又开始了浪迹天涯般的生活,在通山、咸宁、江西瑞昌等地帮人专门修补古木家具,以此为生,这一漂又是五六年。
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张声祥从容地掌握了形式多样的木雕绝活,如装饰木雕中的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镂雕等,他都得心应手。
据了解,张声祥老人的木雕绝活引起了鄂州市文化局领导、民盟鄂州市委领导的重视,将其列入鄂州市民间文化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准备为其建立木雕展览厅,张声祥老人也希望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努力,复兴鄂州地区的木雕艺术,让这种民间瑰宝再放光彩。
【张声祥先生手机号为155498124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