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1
少尉
 
- 积分
- 1525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宜昌市 2012-8-31 10: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董市古镇的水府庙始建于明朝,由董市镇108家商号捐资修建,供奉水神艄公,目前已是湖北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府庙,指水神所管辖区域的庙宇。《文选》晋木玄虚(华)《海赋》:“尔其水府之内,极深之庭,则有崇岛巨鳌,峌倪孤亭。” 相传艄公助朱元璋灭陈友谅,朱元璋下诏沿江建庙祭祀。
董市水府庙有《后汉掌军中郎将董幼宰故里》题记。董幼宰即董和(公元2—3世纪),三国时蜀汉名臣,字幼宰,南郡枝江董市人。据《三国志·蜀志·董和传》记载,刘璋为益州牧时,先后任命董和为牛鞞(四川简阳县西)、江源(四川松潘县西)长,后为成都令。当时四川很富饶,社会上盛行奢侈的风气,富商大贾,争相夸富。董和提倡节俭,并以自己的粗衣蔬食为表率,为政清廉,赏罚分明,使社会风气大为好转,不法之徒畏惧,不敢轻触法网。当地豪强大族害怕其严刑峻律,向刘璋进谗言,呈请刘璋调他往巴东蜀国(今重庆奉节县东北)任都尉。当地官民听到这个消息,数千人齐集道上挽留,纷纷请示董和留任。于是刘璋不得不收回成命,答应董和再留任二年。
后来,董和升为益州太守。由于他廉洁为民,善于治理各种政事,与境内少数民族讲信修睦,相处得很好。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进据益州后,晋升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副丞相)。大司马与大将军并称,是执掌军务和国政的重要官员,俸禄与丞相同。可见董和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出谋划策,兴利除弊,做出很大贡献。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董和去世,诸葛亮追思不已,认为他尽职尽责,直言不讳,一生清廉,家无余财。
董和为官20多年,到死的时候,家中没有任何财产。诸葛亮任丞相后,经常教导下属,要学习徐元直、董幼宰等人的聪明智慧和殷勤忠国的精神,这样才能减少过失。由于董和当时在长江上游任职,所以人们希望他的灵魂能保佑故乡人民免受旱涝灾害的疾苦,便把他的名字题记在水府庙,并与水神龙王爷、镇江王爷等诸神仙一起供奉在庙里。据说6月6日是镇江王爷的生日,每年6月6日董市水府庙的庙会,称“王爷会”,人们纷纷赶庙会祭祀镇江王爷和董和。每逢庙会,四乡百姓,过往船工旅客,都来水府庙赶会。人们玩龙灯,跑旱船;烧香拜佛,买卖东西;对歌唱戏,杀猪宰羊;燃放鞭炮,热闹非凡。
长江的水患,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185年的汉代至1911年清末的2096年中,长江中下游共发生大小水灾214次,平均每10年一次。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宜昌洪水是8·6万立方米每秒,沙市以上荆江大堤溃决了22处,荆州城进水淹地不计其数,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十九世纪中叶,清咸丰庚申年(1860年)和同治庚午年(1870年)连续两次特大洪水,冲开了荆江南岸堤防,形成了藕池和松滋两河,淹了有万余平方公里,两湖平原一片汪洋,损失极为惨重。近代,自1911年至1949年,发生较大洪水7次,平均5——6年一次。1931年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淹没农田5090万亩,淹死14.5万人。汉口被淹3个月。这年灾害比1938年的黄河全河改道的大灾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大6——7倍。1935年长江大水,淹没农田2246万亩,淹死14.2万人,支流汉江遥堤决口,一夜之间淹死8万人。由于水患,长江两岸官舍民宅被冲垮,庄稼良田被毁坏,众多生灵累遭涂炭,黎民尸骨漂浮满江,幸存者只好依山露宿。特大洪水给长江中下游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数百万人性命葬身鱼腹,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损失财产更是无法计算。
“谁是龙王?当代千百万抗洪大军就是龙王。”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枝江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英勇奋斗,日夜守护,终于战胜了自然灾害,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但在古代,人们却无能为力,只能靠祈求龙王爷。接着,我就向老道长介绍了我的有关情况,为了研究抗洪历史,我便着手收集文献典籍。从1983年开始,我有幸从事古夷陵档案文献典籍的收集、整理、编研工作,并担任过古夷陵故地宜昌县(今宜昌市夷陵区)档案馆馆长。利用工作之便,除踏遍古夷陵的山山水水,走访西陵峡畔的许多村寨外,还多次回故乡枝江觅宝,先后共收集到经、史、子、集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线装古籍善本千余卷(册)。特别是儒家、道家、释家的有关宗教经书和枝江欧阳氏、易氏、林氏、黎氏、萧氏等诸多族谱家谱,是史学界、收藏界特别是炎黄文化研究界的同仁都十分珍惜的重要古籍文献。近年我将收集的这些珍贵文献典籍整理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文化散文集《沧桑寻梦》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荆门雄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