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堪称是一个家喻户晓、世人敬仰的传奇人物,被誉为“智绝”!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后随叔父至荆州,17岁叔父亡,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天下群雄割据局势,提出了三分天下,而后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襄阳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可以说三国源于襄阳又终于襄阳。赤壁之战前,刘备只有兵力数千人,投靠刘表,寄居新野,称不上一方势力。刘备三顾茅庐,在听取了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谋略后,才有了瓜分荆州,独霸一方的局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的历史源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晋代魏后,东吴政权仍然存在,晋武帝一方面安定北方局面,一方面着手准备灭吴。晋武帝将襄阳确定为灭吴的策源地。首先派羊祜出镇襄阳,作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病逝后,杜预接替羊祜驻襄阳积极筹划灭吴。公元280年,杜预由襄阳率大军顺江而下,一举灭吴。
“古隆中” 牌坊,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建。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此联摘自杜甫《蜀相》诗。 在牌坊背面的字碑上刻着“三代下一人”,称颂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门柱上雕刻“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联选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诗句,称颂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指挥调度从容镇定连萧何、曹参与之相比都显得逊色。 古隆中荷园 古隆中小虹桥。刘备冒雪二顾茅庐无功而返之时,见一老者骑驴过此桥,高吟“骑驴过小桥,独吟梅花瘦”,刘备误以为是诸葛,实乃诸葛亮之岳父黄承彦,而闹出错把岳父当女婿的笑话。 古隆中石阶,也是当年刘关张走过的三顾路 抱膝亭。诸葛亮祖籍山东,喜欢山东小调“梁父吟”,躬耕之余,常来此处休息,抱膝吟唱,后人修建此亭。 草庐碑,建于明嘉靖年间,“草庐”二字为明初著名书法家江汇题写。
草庐碑的背面刻着“龙卧处”三字。 武侯祠,规模仅次于成都武侯祠,始建于东晋,现在的祠堂是明朝遗留下来的,民国时,蒋总统曾拨款5000大洋进行维修。 武侯祠旁立有郭沫若的题词石碑。 武侯祠大殿中立有诸葛亮的铜像。 二堂中的“三顾遗迹”为方毅所书。对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是一九六四年郭沫若题写,意为:从《出师表》可以看到诸葛亮兴复汉室,统一天下崇高的志向;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经常吟歌《梁父吟》,以寄托自己的抱负。 刘关张三顾诸葛亮的三顾堂,清康熙年间重建。 三顾堂外的三棵大树分别是刘关张的拴马树,上面的一颗向里倾斜,代表刘备求贤若渴;右边的一颗正直但没有树梢,代表关羽为人正直,最后被孙权所杀;左边的一颗树纹向外转,代表张飞看不起村夫诸葛。
诸葛草庐,1987年重建。 襄阳古城北门--临汉门。 临汉门外就是汉江,汉江对岸的樊城已经没有古城的遗迹了。 南宋时期,蒙古大军围困襄阳和樊城长达十年才攻占此城。 襄阳古城
襄阳古城西门,解放战争攻城突破口。 襄阳古城城墙 襄阳古城护城河与汉水相连。 襄阳古街 襄阳古街 襄阳古城中心的昭明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