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来临,快餐文化开始大行其道,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校园。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曾经,学生们捧在手里阅读的是课外书或经典名著,现在,学生们捧着手机、盯着电脑,更偏爱微博或各种网络文字。快餐式阅读和传统式阅读其实各有长短,虽然很多读者朋友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但大家都明白,要想真正进行让心灵能够得到净化的阅读,传统式阅读仍是上选。(《半月谈》2012年第16期)。(09月03日来源:半月谈)。 看了这篇报道,笔者有很深的感触,现在不仅仅是学生们偏爱电子阅读,习惯快餐式阅读,就是一些中、老年人也“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笔者年过五旬,一生无其他爱好,唯喜读书。少年时代,正是文革时期,那是一个文化沙漠化的年代。除了“红宝书”,除了浩然之外,其他的书籍都是毒草,基本上无书可读。但是,我们村子里一群少年还是千方百计地从地下渠道找到了《青春之歌》、《战斗的青春》、《敌后武工队》、《红岩》、《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霞岛〉等各类文学作品,大家看完后又悄悄地互相交换着看,有时在山洼里躲着看,连饭都忘记回家吃。阅读的快感、阅读的陶醉让我们严酷的少年生活有了温度、有了滋味。 后来参加了工作,少年时代养成的阅读习惯仍然伴随着我的生活,无论多忙,也无论多累,每年我都最少要阅读两部长篇小说。秋风夜雨之日,明月清风之时,或是在集体宿舍里独倚床头,或是在狭窄的书房中静静阅读,那种惬意、那种温婉让笔者感觉到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有时就在那种氛围里,那种陶醉中读到“东方之既白”。 但是,从2005年学会上网之后,那种捧着书卷静静阅读的日子越来越少了,大多是扑在电脑上,挪动鼠标,点击网站,快速地扫描着各种新闻,时刻翻动着不同的网页,寻找最新评论。近两年,这种快餐式阅读更是成了我阅读的主要方式。工作之余,一有时间就坐在电脑前,手捏鼠标盯在显示屏上,从这个网站浏览到那个网站,从这个网页翻到那个网页,不停地翻,不停地扫,几个小时就这样悄悄地过去了。有时也下决心说要认真地读几本名著,看几本原著,然而捧起书本时却怎么也集中不了思想、集中不了注意力,总是“牵挂”着网上的那点事,总是记挂着电脑上的那点消息。不自觉地就放下了书本回到了网上。笔者回想了一下,差不多有三年没看完一本大部头的小说、大部头的原著了。就是在这种快餐式阅读中,眼花了,腰弯了,颈椎病来了,肩周炎有了。更让人忧虑的是:这种阅读除了获得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转瞬即逝的传闻、惊世骇俗的评论,眼花缭乱的议论外,对自己知识的增加、文化的积累、思想的提升没有一点作用。 笔者也曾问了一些身边的同龄人,除了从来没接触过电脑的人以外,有过几年网龄的人几乎都是笔者这个状态。大家一谈起来都认为这种状况对身心修养无益,让思想荒漠化,让知识碎片化,让文化浅薄化。还有人激愤地说:电脑好害人,网络好害人。都表示要远离电脑、远离网络。重新回到阅读书本,用笔写作的时代。也确有人坚持了一段时间,但还是禁不住网络的诱惑,恢复了电子阅读,电脑写作的模式。 电子阅读的这种快餐式阅读方式,最大的好处是,是消息来得快,新闻海量多,但确是一种“读到眼难入心”的方式。它使人心浮躁,思维肤浅,不利于深刻记忆,不利于深入思考,不利于心平气和。对于学习知识、充实思想,增加底蕴,提升品位都没有多大的作用。经常从事快餐式阅读的人最终都会成为没有知识广度、没有思想深度、没有文化厚度的“平面人”。因此,确有必要大声疾呼:远离电子阅读、远离快餐式阅读,还是多多地捧起书本阅读、拿起笔杆写作,做一个有思想境界、有文化底蕴、有人格修养的人吧! 笔者也下定决心,从明天起,不、从现在起就要告别电子阅读,捧起书本,一年至少认真读完两部大部头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