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2
贵宾
独钓寒江雪
   
- 积分
- 5417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石功彬展示毛泽东写给朱其升的亲笔信的复印件 毛泽东特型演员贾云莅临刘仁八镇实地考察,并表示要投资拍摄《毛泽东和朱铁匠》《彭德怀与红三军团》两部红色经典电视剧的消息经本报报道以后,许多市民纷纷致电本报记者咨询相关情况。其中,原大冶市委党史办主任石功彬亲临本报社提供相关素材。
赴武汉找朱其升亲人 上北京考证信件真假
昨日,一位七旬老人来到报社,边喘气边说:“我是来提供材料的。”他叫石功彬,今年75岁,原大冶市委党史办主任。不久前,石功彬看到本报报道关于大冶即将拍摄两部红色影视剧的事情,立刻在家里查找相关资料,“希望这些资料对拍摄两部电视剧有用。”
石功彬拿出当年毛泽东写给朱其升亲笔信的复印件展示,毛主席那龙飞凤舞的字迹跃然眼前。
1990年,石功彬在阅读《斯诺文集》第121页,无意间看到这样一段话:“毛泽东回忆他的辛亥革命的士兵生活时,提到‘我那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一个铁匠,我很喜欢他们’。这个湖南矿工就是湖南衡东人彭友胜,而铁匠则是湖北大冶的朱其升。”
这让石功彬兴奋不已,立即开始着手收集朱其升的材料。石功彬就寻找他的亲属:朱教礼,朱其升的侄孙,他写了一份《关于我二祖父与毛泽东故事》的材料给石功彬。得知朱其升的女儿朱从清在武汉,石功彬立即赶去,听朱从清讲述父亲和毛主席的故事,并获得了毛泽东写给朱其升亲笔信的复印件。
当时,为了确认信的真伪,石功彬亲自上北京几经考证,1992年4月8日,石功彬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发来的函,证实这封信是真的。心踏实后,他将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写了一篇题为《毛泽东与朱铁匠交往趣闻》的文章,成为如今史料查询的基础性资料。
翻阅200万字资料 证实红三军团成立地点
为人和蔼朴实的石功彬,只要遇上史料的事情,却是非常较真的。
至今,老人对有关彭德怀组建红三军团的故事记忆犹新。当时,关于红三军团成立地点,党史上有很大争议,江西萍乡、湖南等地有些党史研究者都说在他们那里成立的,石功彬对此愤愤不平,“红三军团明明是在大冶刘仁八成立的。我非要找到证据,让他们哑口无言。”
1975年,还在文化馆工作的石功彬在刘仁八住了一年,为了查证、研究红八军、红三军团在大冶成立的时间、地点,他翻阅了200万字的书籍资料,走访刘维均、查克俭等10多位老人,写出了《彭德怀骂妻》、《红八军成立时间和红三军团成立地点考》等文章。尤其是《红八军成立时间和红三军团成立地点考》一经发出,受到省内外党史界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认定了他的考证,明确写道:彭德怀、滕代远根据中央的命令,在湖北大冶宣布成立红三军团,以正史形式改正了以往各类党史教科书和资料所记述的不一提法。
>>链接:
石功彬,1937年11月生,湖北大冶人。1962年毕业于黄石大学机制工艺专业。中共大冶市委党史办主任,副编审(副教授)。湖北省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理事,省政协文史研究员,黄石市文联委员、老解放区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大冶市作家协会顾问、老年诗联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曾获评“黄石市十大文化名人”。
石功彬先后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论文、文艺作品280余篇,有25篇获奖。其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与南昌起义》获湖北省优秀成果三等奖,《月下泡桐花》获纪念香港回归祖国散文征文二等奖等等。出版专著《铁冶旗红》、《史学论革》等共38万字。现主要从事近现代史研究。已撰有长篇文论《孙中山与曹亚伯之情谊》、《张之洞与大冶》、《外交奇才伍修权》、《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等。
远涉千里收集史略 回程遭遇惊魂一刻
石功彬一生中收集过很多历史革命先烈的传记,而印象最深的收集中共大冶县委第一任书记徐策的资料。
徐家没有一张徐策的照片。石功彬得知徐策的儿子与他长得很像,于是请来当时大冶画家姜自萍画像,请徐策家人来查看后几经修改,徐策的照片才出世。现在的资料上看到的徐策照片就是这样来的。
说起收集徐策的资料,石老的话匣子打开了,“不容易,真不容易。”徐策后来是川滇黔纵队政委,在当地牺牲的。1985年2月,石功彬一行从武汉坐船,历经6天5夜,达到重庆叙永县,他们迷路了,致电昭通市威信县,该县派出一辆消防车,消防车在云贵高原蜿蜒曲折的山路行走5个多小时才到达。
在当地呆了一个星期,石功彬负责收集徐策的史略。回程途中,石功彬在消防车里眯眼睡着了,谁知“哐啷”一声,强烈的震动让他惊醒,他侧头一看,身边就是万丈悬崖,吓得手心全是汗。原来是消防车和迎面而来的大货车擦上,幸亏货车及时刹车。“要是没停住,我们就永远回不来了。”石功彬说,同行的人吓得一遍遍重复一句话:这辈子我都不来这地方了。
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石功彬写出了徐策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徐策烈士传》发表后,被党史研究的专家们肯定为“这篇传记,为党史、军史、长征史、纵队斗争史填补了一个空白,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此稿有万余字,发表于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主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42卷,该卷集被翻译成6种文字,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石功彬在第6次修改《徐策》传稿时,正值大女儿遭遇车祸,因北京方面催稿,他只能强忍痛苦,赶着写稿10多个日夜。
如今,早已退下来的石功彬还是闲不住。他总说,我们要努力寻找每个历史人物,这不仅是对人物本身的尊重,更是为大冶历史再添篇章。
每每有人来拜访石功彬,听他讲起史略来绘声绘色,如数家珍一般。这样一来,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大冶的“活历史”。
记者 李雯 文 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