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29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 周培章 周群
去年9月4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在钟祥市彭墩村调研,充分肯定彭墩通过迁村腾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鼓励他们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发展,积累经验,为全省作出示范。
一年来,彭墩人牢记省领导的嘱托,用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不断开拓新农村建设的新境界。
田成方,路成网,树成林,宅成区
这里,变化每天都在发生。
驶出高速公路站口,通往彭墩的公路全部刷黑了。随着四通八达的通村、通组水泥路延伸到田头,6000亩优质稻基地平整碧绿,55公里的硬化渠道纵横相连,四周青翠坡地上,一排排白墙黛顶的别墅式农居整齐美观。“这是8组的别墅小区,去年搬进新房过的春节,也是我们村最后腾建的一批农民小区。”村副支书丁昌银介绍。
彭墩发展的起跳点,正是源于开全省先河的迁村腾地。
曾经,村里9个村民小组320户,仅宅基地就有2600亩。为了最大限度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钟祥市决定在彭墩实施迁村腾地工程,以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2006年,彭墩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采取先建、后迁、再复垦的方式,科学布局农民别墅小区和基础设施,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到2010年底,全村320户先后分三批搬迁到别墅小区,腾出耕地3000亩。在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实施土地整理的同时,该村在全省率先成立土地存贷合作社,将迁腾后复垦的土地存入合作社,对外招租发包。
耕地的集中和种植面积的扩大,为彭墩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平台,也由此探索出了“村企共建”的彭墩模式。
也在2006年,彭墩牵手青龙湖公司,尝试“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村里提供土地和人力,青龙湖公司提供资金和管理,用5年时间建成6000亩高产优质稻、2000亩有机蔬菜、2000亩生态水莲、2000亩健康水产养殖、10万只蛋鸡、12万只种鸭、2000万只鸭苗孵化的高效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民成了工人。2011年,全村在彭墩企业和外出务工的人员达到400人,收入800万元。
因链条而延伸,因“循环”而“经济”
“2011年,彭墩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5万元,与2005年相比,6年翻了3番。”村支书张德华介绍。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撑,是该村的循环种养模式。
2010年,彭墩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探索再生能源技术与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相结合的蔬菜种养模式,在原有拱棚蔬菜基地上改建56个日光大棚,到今年已发展到126个。“日光大棚采取棚—沼—猪—菜四位一体的循环种养模式。每个日光大棚建一座小型猪舍和沼气池,猪粪制沼气为大棚增温,沼渣作为有机肥料,沼液可杀菌杀虫,大棚里大量菜边叶可以喂猪,形成以猪养沼、以沼养棚、以棚养猪的循环体系。”华农专家赵秀江解释说。“这是我们新建的自动化育苗室,第一批苗8月底就可移到日光大棚了。”赵秀江指着一个占地3亩的透明大房子说。
这是一座现代化的育苗工厂,从温控、保湿到浇灌全程自动化,每年培育180万株优质苗,可创收40万元。
与这些设施农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厂于6月竣工,蔬菜在这里洗净、加工、冷藏,然后配送到周边各大超市。
至此,彭墩的有机蔬菜实现了一条龙产业链,为村民人均创收1630元。
与此同时,彭墩先后建成投产12万只种鸭养殖场、2000万只鸭苗孵化中心,肉鸭年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只。
钟祥市委书记马朝晖说,“彭墩的产业模式,为新农村建设趟出了一条健康发展的新路。”
水在村中,村在林中
珠润肥叶,蝶戏荷花,2000亩太空莲迎风绽放。
这里,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十八弯的竹皮河蜿蜒依村,2000亩水面鱼跃虾扑,现代农庄整齐划一。路边一株株香樟、枇杷,拱卫着山坡上一片片樱花、玉兰。更有楼台亭榭、小桥流水,装点这一片田园风光。
如今,彭墩已建成占地2900亩的乡村大世界旅游景区,开发了观光、采摘、体验、垂钓、冲浪、烧烤等十几种休闲项目。
景区配套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刚刚竣工投入使用的游客接待中心和三星级花园酒店、梦江南生态餐厅可同时接待200多人住宿、800多人就餐。
“今年我们又发展了近百家农家乐。对210名从事农家乐的村哥村嫂进行了礼仪、烹饪培训,既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也增加了村民收入。”乡村大世界旅游景区负责人陈世源说。
村民陈军锋经营的农家乐,有时一天接待十几拨客人,平均每桌收入100多元。
2011年,彭墩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50万元,农产品销售收入1.45亿元。
农民剧院,体育广场,科技大楼,搭起文化大舞台
引领彭墩人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彭墩“两委”班子成了农民的主心骨,也激发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做现代新型农民的热情。
站在村集体投资20万元建设的群众服务中心,张德华自豪地说:“我们彭墩人都很忙,忙得没有时间打麻将!”
农闲时节,彭墩人在忙啥呢?
村民黄启胜、李成华说,“我们在学科学种大棚。”
黄启胜承包了2个温室大棚,李成华承包了3个,仅一季的水果黄瓜种植收入就近万元。
2008年,彭墩修建农民培训中心,配备现代化的远程教育系统和教学投影仪,专供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与荆楚理工学院开展“校村结对”,学院每年为彭墩农民传授、培训科学种植、养殖新技术。
今年投资1500万元的科技大楼已经高高耸立在村口,彭墩人将在这里用科学的理念,勾画更美好的发展蓝图。
村民陈春玲、李翠华说,我们腰鼓队既要参加各类庆祝活动,还要练习新舞蹈,哪有时间打麻将啊!
自从村里建起了农民广场、文化广场,彭墩村就组建了腰鼓队、秧歌队和舞蹈队,村姑村嫂们每天呼姐唤妹地相约去广场跳秧歌、打腰鼓。
今年6月刚投入使用的农民剧院,拥有先进的音响、灯光和LED屏等设施,彭墩人文化生活有了更加宽广的舞台。
这里还配有标准的网球场、篮球场以及社区健身设施,建有图书室、棋牌室等文体活动场所,还有专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托管和休闲服务的“阳光家园”……
这,就是如今彭墩农民的幸福生活。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