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2
贵宾
独钓寒江雪
   
- 积分
- 5417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清·大冶县衙结构图 大冶儒学·明伦堂 余府路旧貌 原大冶县衙所在地 大冶自南唐保泰13年,即宋乾德3年(公元965年)建县迄今已有1046年历史,如果按照三年一任的任期计算,县官已有300多人。除开战乱、朝代更替等各种原因导致虚位以待的情形外,至少也有200多位县太爷曾经为矿冶之乡服务过。细细检索他们留下的痕迹,可以发现,凡属流传于世的,几乎都是贤达、爱民、清廉、智慧之士。
元朝县尹周镗:抗豪强以铁腕 施民众以仁惠
周镗,字以声,湖南浏阳人。出生年月不可考。自幼专心好学,精通《春秋》之义。泰定4年(公元1327年),周镗参加丁卯科殿试,中第67名进士,被任命为衡阳县丞。
据《衡阳县志》载,周镗在衡阳辅佐县尹治县,“功震一方”,“吏民钦服”。不久朝廷考核,周镗获得优等,官升三级,被任命为大冶县尹。(元至顺4年即公元1338年)
当时,大冶的治安很乱。由于缺乏教化,地方一些有势力的人,抓住地方政府平时行政的一些差错、不足,蛮横不法,为所欲为,被称为“难治之境”。周镗到任后,对待那些豪强之徒,果断坚决,从不手软。而对待普通的穷苦百姓,则施以仁惠。不多久就在百姓间建立了很高的威信。
具体说一件事。位于儒学门口的儒学湾,因为是货物进出墈头、采芹桥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被人占用。周镗到任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丈量土地,拆除了儒学门口的商铺、商亭等非法建筑,使儒学湾一带变成了真正的人流集散地。同时,收回了被土豪劣绅们抢占的田地,把它当作儒学的学田,并利用县衙粮饷赋税收支的多余部分,以及学田出租的租金收入,积极兴修县学。
大冶县学原是私人的一座庙宇,后来被改成文庙。因为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摇摇欲坠。周镗多方奔走,筹措资金,不但整修加固了殿堂、神橱,还创建了经阁、明伦堂。并且在儒学门外右边,修建了一座祠堂,用以祭祀大冶宋代大儒万止斋,称“万止斋祠”——万贤祠。
三年后,周镗的政绩考核在周围州县县尹中,表现最为突出,被擢升为国子监助教,后因朝廷编修“功臣传”,周镗又擢升为翰林国史编修官,不久又出任四川省管理儒学政务的提举官。
可惜的是,周镗告老还家不久,遇上了红巾军起义。周镗家乡因为没有设置城防装置,很快就被红巾军攻破。周镗安排父母兄弟们躲避,他自己“深受国恩,如果遭遇不幸,决心一死”。果然,起义军抓到周镗后,见他气宇轩昂、识文断字,就想推拥他为首领。但周镗“瞠目厉声”大骂,被起义军杀害了。
明朝县令赵鼐:编辑《大冶县志》 兴办文化事业
赵鼐,字钜夫,别号南峰。云南河阳县(今澄江市)人。嘉靖初年,赵鼐中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被朝廷选拔从政。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来大冶担任县令。
赵鼐自小好学,文名卓著。在大冶任职期间,他不光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各种私塾、学堂,还发起文士、社会贤达组织编辑《大冶县志》。大冶现存最早的县志《大明嘉靖大冶县志》(公元1545年编修)就是由他主编。后世的大冶县志无不从中受益。
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工作之余,赵鼐喜欢游山玩水。他在大冶的几年间,与地方文人墨客一道走遍了全境的山山水水,为各种名胜古迹题词、吟诗。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嘉靖年间,大冶的山水景观日益兴旺。现在认真检阅县志,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山寺庙宇大多是嘉靖年间所修。不能不说这是赵鼐的一功。
赵鼐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每遇名山古刹,必想方设法登临受教。
嘉靖15年(公元1536年)秋,赵鼐与本地名流陈文斌等人登临东方山,在饱览了东方山美景之后,站在东方极顶,赵鼐诗兴勃发,吟起了诗句:
石磴羊肠路几盘?梵宫捧出翠薇端:
地分山水成奇胜,天与诗人纵大观。
身世不知霄汉际,尘寰凝隔雾云间;
赏心应解东方趣,归为斜阳兴自阑。
后来,他又多次游览东方山,与地方文人一起把东方山景色编成“东方八景”:道洞云停、铁牛懒卧、灵泉卓锡、石船高撑、月涌禅关、仙履日暄、青松倒插、白莲频开。一直流传至今。
嘉靖年间,是明代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快的一个时期,因为没有战乱,加上赵鼐在大冶对横行乡里的豪门恶棍实行严打重压,大冶百姓基本上能够安居乐业。这为赵鼐一心一意兴办文化事业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期间,赵鼐大力整修前任业已破败的各种公共建筑,学校,桥梁道路,包括公署、邮舍,基本上都是焕然一新。赵鼐离开大冶多年后,大冶人还经常呼叫他的别号“南峰” 来表达内心的赞赏。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分析,赵鼐是历代大冶县令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个——接近12年,4个任期。
清朝县令李先复:倡导儒学县治 杜绝官司徇私
李先复,字子来,号曲江,四川南部县南隆镇三清村双长门人。生于顺治7年(公元1650年),进士李永登之子。
李先复自幼聪颖好学,读书过目不忘。清康熙11年(1672年)李先复中举,被委任山东曹县县令,后调任大冶。《同治版·大冶县志》把李先复到任大冶时间误记为康熙35年。康熙35年实是公元1696年,李先复46岁与实际情形严重不符。按四川《南部县志》载,李先复当是康熙14年(公元1675年)来大冶。
到任后,李先复首先修葺学校,昔日被侵占的学校基地一律清查索回。并且他自己亲自带头募捐修建儒学大殿两廊,并增修“圣城”、“贤关”两座牌坊和宋儒万止斋先生祠堂。每次童生考试,李先复总是与众人一起阅卷,做到“选才不漏”,选取生员精确恰当,合乎学子心愿。每逢乡试、会试,李先复都要为应考人员准备丰厚的路费、花销。充分体现了他倡学传儒的县治理念。
每年到了征收钱粮赋税季节,李先复一律免差役征收,听凭百姓送到粮柜(收粮处)来。漕运粮米,斗平秤准,不向上司交羡余(清代州县所收加粮,在公费开支和私人中饱后,解交布政使司的部分);由少数大户包揽柱税的陈规陋习全被扫除。
平时办理诉讼案件,当堂批示发文,原告被告双方当事人齐集公堂时,立即审讯案情,写出判决书,差役吏胥无法从案卷文字中徇私舞弊。每月初一、十五,宣读法规,每年春冬两季,招集乡贤长者举行“乡饮礼”,让士民们知道提倡敬老爱幼的德行。
李先复常说:“市民百姓买卖粮物,只求十分之一的薄利来养家糊口,官定物价过于减低,我不忍心这样做。国家公仓的粮食能够保持平价粜出,那凶荒之年就有足够的粮食抗灾了。”可惜李大人任职不久,就被推举升官离开大冶,最后官至礼部侍郎、工部尚书。大冶人对他思慕不忘,将他的诗歌汇集成册,封面题词:“磁水清讴”,里面还记载了他的实迹50余条,一直传颂至今。
汪红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