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扯淡时间】 湖北电力文学散文随笔
邹剑川
当下报刊是个散文随笔时代,散文随笔好发表。我写的小说、诗歌大多难以发表,不知道是我写得不好,还是写得太过于好的缘故。抑或当下报刊根本没多少诗歌、小说版面。我知道的报刊,就羊城晚报花地发小说,南方周末副刊发诗歌。
真正的诗人写起散文、随笔、杂文、评论好玩一样。评论是大家公认的报纸体裁中,比较难操作的文体,很多人都不会玩,玩不好。但一般诗人玩评论,那是大刀片子耍得飞,看得观众一愣一愣的。我的意思是诗歌是文学最高形式,散文随笔次之,小说再次之。回到古代,那是诗歌的国度,你写小说,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小说,那是下等人,下贱人弄得玩意儿。古代小说家为了显示自己高雅,常喜欢弄几句,有诗为证,诗云,以求向高尚人士,主流话语证明,劳资也是能写诗,劳资也TMD是诗人。但那些诗,看了劳资往往想铲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蒲松龄们,吗比,不会写诗就不要卖弄,劳资要做图书,首先就是把这些JB鸟人写的村学究,私塾教师的垃圾诗全部删掉。污染眼球。曹雪芹、兰陵笑笑生写得还勉强可读下去。
好了,不说诗了,说散文随笔。话说,散文随笔在古代是仅次于诗歌的,湖北电力文学系统呢,什么刘晋军、李湘、李光满、王景瑞、刘贤冰、龚建民、刘正中、胡东成、李顺宜、舒旭辉、喻敏、欧阳明、邹剑川、刘剑锋、吴忠丹、赵志荣、李林山、俞良望、华方贵、江从群、辛心、陈晓就不说了。还有黄石公司写什么《幸福的马周》的那个以前搞新闻宣传的,我忘记名字了。这都是老同志了,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解,我说说新人。
因为有那么几年远离文学,不读书不看报不怎么写正经东西,我对近几年的新同志不一定了解,仅谈谈我觉得比较有实力有潜力的作者、写手、作家。
湖北电力报副刊编辑胡成瑶是很有实力的,她的笔墨我看了,散文随笔比较统一,目前走张爱玲、亦舒那一路数,小说呢,短篇还是很精彩的。大概达到了中国报刊一线写手的实力。但胡编的问题,在于编辑是个毁人的行当,看文字太多,往往对文字会反胃。胡编又是中文系硕士,学比较文学的,看世界名著太多,容易眼高手低,看不上当下报纸杂志上那些玩意儿,觉得太小儿科。好在胡编属于体制外,有压抑感,对于金钱有一定饥渴感,如果勤奋,胡编当有希望成大家,但胡编家务繁琐,很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写作,那就不妨写精细一些,一个星期做1篇好的散文随笔,成为系列,每1、2年商业化运作一本书。十年、二十年内应该是有希望成为大牌写手的。至于能否成大牌作家,那非得有长篇幅散文,长篇中篇小说才行,做这些东西,需要沉淀需要耐力。胡编与我同年,35岁,还很年青嘛,正是黄金时代,大有可为。
张崇文,写恩施系列,乡土,很有意思,语言也很好。张的这类散文,我以为感觉是有的,语言也很地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用汉语,略带生涩的去做土家族的乡村生活,这是一个看点。龙船调还不就是原生态的土家东西,那还不是成了是世界经典。张只需要按照龙船调的模式来做就行了,或者是那什么撒叶儿嗬,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进入民族、进入乡土,同时阅读一些优秀的类似的散文,比如刘亮程的新疆村庄系列,苏童的枫杨树系列小说,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小说,还有俄罗斯作家艾特玛托夫描写吉尔吉斯少数民族风情的《白轮船》,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百年孤独》,美国作家海明威描写印第安人、古巴人生活的一些小说。不知道张崇文有多大,要是超过50岁,那就很难再提高了。知识固化,思维固化,人之规律。我35岁,但我阅读已然有些固化,思想已然有些固化了。
李绪桢,湖北随州人,以前居住在我们厂附近的技校,要说我们厂那地方也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技校以前占的我们厂的地盘),也就方圆1里的地盘吧,出了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朱春牛,出了湖北电力文学80后领军人物之一,电力三剑客之一的刘剑锋,要说许晓平同志也在那块地方混过,后来又混到鄂州,我和老许同志算是有缘。现在这弹丸之地,又出了个李绪桢,小李很有潜力吧,而且年青,很有前途。长期生活在各个供电所,在基层,我以为是好事,这比较压抑,但压抑是好事,压抑出作家,压抑出诗人,现在在小林工作,那里靠近河南,正在是中原文化、江汉文化的缓冲地带,也是淮河的源头,多好的地方啊。一个作家的成长,地域、地理、气候还是有原因的,有影响。如果有志于当作家,就不必混官场、职场了,在基层干就挺好,也别沉迷于什么新闻、公文写作,那些东西也没啥大用,都是边缘玩意儿,偶尔为之,应付一下,玩票即可。还不如把文学,自己的文字当做事业经营。
鄂州供电公司,进入我视野的有个叫方石的,我某年在湖北电力报看到他一篇文字,觉得他很有天赋、才华。我多次打听他未果,后来追问胡成瑶,方石是谁?胡成瑶说,她也不知道是谁,没有地址和真实姓名。而且后来他也没再投稿。如果鄂州公司真有这么一人,那倒是一个文学和写作人才。总不至于是夏怀民同志无聊投稿玩,玩票吧。或者刘贤冰无聊编个马甲投稿。
鄂州公司有个叫李霞的,据说得过省公司新职工征文第一名,我没看过其文学作品,现在写些新闻作品,我看了,觉得还有待提高和打磨吧。写新闻对于文学写作是好事,也是坏事,看怎么把握了,不过不管写什么,终归是有好处的。这种好处可能要十年、二十年后才能体现。
比我年青一些的人中,刘剑锋作为80后,是有希望成为名家、大家、大牌的。但他不写了,不知道在干嘛,这让我很失望。我一直想找一个比我年青一些的,有希望有潜力的牛人,培养指导他成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但在目前我还没找到。我表弟孙去非同学,湖北省电力公司输变电公司子弟,90后,今年大概21岁吧,符合这个条件,但是他的问题是他骄傲,他根本看不起他表哥我。这我就没办法了。自家门前无风景,孙小作家码字和好玩一样,写小说一写上百万字,大哥我自叹不如,也懒得指导了,所以请孙去非父亲别怪我没指导,他不愿意我指导,这和我从前看不起我母亲一样,觉得她以她读琼瑶阿姨、三毛大姐、席慕容的文学品味,能写出啥好玩意儿来。
但放眼望去,要是我能发现一个20多岁,能有我母亲那样水准的写手,我肯定如获至宝,要悉心指导、培养。
算了,在电力系统找不到年青的接班人,劳资也就懒得好为人师了。我只好培养我自己了。
(2538字)
2012年9月9日
扯淡是一种哲学,是一种姿态,是一种思维的整理,是一种文化。扯淡出大师。(苏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