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442|回复: 5

跟易中天教授辩“三顾草庐”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27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1384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2-9-9 22: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anata 发表于 2012-9-9 21:46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soso_e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44

主题

510

帖子

76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763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9-9 21: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99

主题

1318

帖子

2045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045

IP属地:湖北省襄阳市

发表于 湖北省襄阳市 2012-9-9 21: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广东
精华
0

44

主题

510

帖子

763

积分

上士

Rank: 4

积分
763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2-9-9 21: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人就喜欢搞这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

163

主题

6784

帖子

8769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769

IP属地:湖北省潜江市

发表于 湖北省潜江市 2012-9-9 19: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千古之谜      某些地方的争论完全是胡搅蛮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3

主题

3

帖子

13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13

IP属地:江苏省南京市

 楼主| 发表于 江苏省南京市 2012-9-9 17: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刘备三顾草庐和孔明《隆中对》,就没有《三国志》。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徐庶举荐孔明,刘备从新野南行过汉水到隆中三顾草庐,在第三次见到孔明,刘备问计,孔明答《隆中对》……

陈寿撰《三国志》,语言洗炼,谋篇精巧。如写孔明答隆中对策内容,千秋珠玉,不挪一字。但写刘备三顾草庐过程,惜墨如金,只有五字:“凡三往,乃见”。

本来,按罗贯中对陈寿本义的理解,认为这五个字是“一共去了三次,第三次才会见”的意思。并以此设计情节,创作了《三国演义》中约7000字的第三十七回,把当时与孔明有关的人物也请上古隆中舞台,生动地表演了一番。

易中天先生不大赞成罗贯中的理解和小说搞法,在《品三国》上册第十六集“三顾茅庐”250页,将“凡三往,乃见”,首先翻译为“一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

这就使“三顾草庐”还原为一个谜!是三次都见了,还是只见了第三次?或者见了哪一次、两次?

我们正在猜,易先生又说:“如果这样说还不明确,那么唐人的理解或许可以参考。杜甫说‘三顾频烦天下计’,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烦’就是‘屡屡’几次……甚至‘三顾’也不一定就是实指,即只去了三次,也可以理解为多次,即‘再三’、‘频繁’的意思”。谁也无法破译这个千古之谜了!多少次顾?多少次见?易先生越说,我们越糊涂了。

这影响隆中是否需要修改导游词,值得仔细推敲:古汉语“凡”有三个用法,易先生选第二用法译成“一共”正确。但易先生用论证将“一共(三次)”推翻。古汉语“三”,有3个用法:1.数词,三;2.序数词,第三;3.再三、多次。易先生译、解,除了“第三”不用,将“三”和“再三、多次”一起上拼盘。古今汉语“往”都与“来”相对,译“到……去”,正确。古汉语“乃”,有两种用法:1.第二人称代词;2.副词,于是,这才。但易先生不选古汉语第二用法,直接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上的“(于是)就”,并将括号里的“于是”也甩了!更不选用“这才”。“见”,古今汉语用法很多,易先生译成“见面”,单看字义也不错。但是,刘备主动去“就见”孔明,“枉驾顾之”,易先生不用古汉语“顾”的“拜访”本意,不想抬举孔明这个乡巴夫子,能够理解。可连“会见”也舍不得用,就用“见面”,好像双方早就熟悉并约定好了,等着“见面”。

另外,关于“顾”,周汝昌教授解为“咨询”,更完善。我认为应必须包括“顾”的“拜访”本意。周教授解杜甫的“频烦”为“频繁”,也可以。但不适于解释“三顾”。因此,易先生解“三顾”为“频繁”,偷换概念。关于“草庐”,陈寿、孔明进表皆言“草庐”,罗贯中小说第三十七回题列有“三顾草庐”,本回文却有“将近茅庐”之说。易先生《品三国》下册挑罗贯中100个与史实不符,却又用罗贯中史误列题:“三顾茅庐”。茅庐只指茅草盖屋。而草则多种。据隆中历代历年翻盖孔明草庐实践比对并考证:孔明草庐盖草是整齐、美观、耐用的漂(去声)草,不是稻草、山草、蒿草、茅草等其他枯干根茎长草类植物。当然,平常大家讲草庐、茅庐都无所谓,都知道是指孔明年轻住在隆中的草屋。可易先生这位准三国专家乱讲就吃亏了。易先生肯定不存在古汉语翻译水平问题。我认为易先生是在刻意挣脱罗贯中对陈寿本义的理解。因此造成“三顾草庐”定义不准确或不确切,甚至很含混。

我想,陈寿对这种三国之源的历史重大事件的过程只用五个字,说明极其慎重。因为只有五个字,以陈寿语言功力和所掌握的重大事件信息,对这五个字应十分清楚明确。也必须清楚明确。因为他的书稿完成后,是要向皇上进表,“诚惶诚惶”地“伏惟陛下……”呈皇上“御览”审查的。如果他写蜀汉先主三顾草庐,连去了几次,是第几次会见的都没搞明白,岂不犯欺君大罪?那还了得!

在《说文解字》上:“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翻译是:象征着天地人之道,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中间一横为人,有此三者,万事万物由之而生。抽象的道理,用现成的数字表示,而三由抽象符号组成。“乃,曳词之难也,象气出之难。凡乃之属皆从乃。”翻译是:乃是具有发端转折意味的虚词,象形字,象气出不能直遂困难的样子。

我认为这个“三”意义深远,也不含糊。用法也和《古汉语常用字典》上的相近。这个“乃”,转折虚词,象气出之难,明显有“哦,这才”意味。

因此,我赞同罗贯中对陈寿“凡三往,乃见”的本义理解,应该可翻译为:“总共去了(光顾)三次(隆中),第三次(哦)这才(在草庐)会见了”!

虽然罗贯中的小说半真半假,但我们如果把罗贯中理解陈寿本义的这么一点真东西都丢了,那历史将更是本糊涂账!

刘备三顾草庐时,总共光顾三次隆中,前两次孔明不在家,到第三次才与孔明在草庐会见,很正常。刘备在第三次会见孔明应很高兴,因为刚好撞上“三”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吉利;“由此三者,万事万物由之而生”!

易先生不必产生这样疑问:“刘备是何等人?他手下那么多爪牙,如果铁了心要找一个人,哪有找不到的?”(《品三国》上册247页的意思又好像是一两次就够了,还用得着三次!)

孔明不知刘备要来,什么时候来,或没想好,先回避了,两次出门见不着,是人之常情。如一开始或一次见不着孔明,刘备就派出“爪牙”,从襄阳街巷到漫山遍野四处搜寻孔明,甚至发什么通缉令,逮孔明,那刘备岂不是草寇一个?那孔明还跟他谈什么《隆中对》?隆中对策之后,易先生知道陈寿写孔明当时并没有马上就跟刘备出山,“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情好日密阶段是刘备屯驻在樊城,孔明仍在隆中———襄阳一带活动。陈寿还记了一件事,就是孔明在襄阳为刘表长子刘琦设谋解危的故事。刘备与孔明鱼水交往,多次、再三、频繁,在这一阶段还合乎逻辑。这时的孔明正在做出山准备,必须要投亲访友,同时要与刘备磋商《隆中对》实施计划,没功夫天天再卧隆中,等刘备一如既往地频繁地顾顾顾……“三顾”后的交往再频繁,都不属于三顾草庐、隆中对策的特指时间范畴了。同时也说明:刘备的三顾草庐,与孔明的出山,也是两个概念。一直到第二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北征乌丸,刘表次子刘琮闻讯,遣使请降。刘备在樊城听说了,率众过汉水南行,孔明这才出山,与徐庶一起跟着刘备南行,被曹操追破,曹操获徐庶母亲。徐庶只有别了刘备投曹操。同年十月,孔明跟刘备到了夏口,刘备遣孔明出使东吴。也有人将孔明出使东吴,说成是孔明的出山。易先生在《品三国》下册“三十六‘三顾茅庐’———五个字与七千字”篇中前言讲:“本来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三顾茅庐的过程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

这是对的。翻译及解释是另外问题。三顾草庐过程是“凡三往,乃见”五个字。可奇怪的是,就在易先生《品三国》的上册第十六集“三顾茅庐”的开篇语中,易先生却说“诸葛亮的出山,在《三国志》上只有短短一行字:‘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大家都明白,孔明的出山与刘备的三顾草庐是有关联,但这明明是两个概念,怎么都套进“凡三往,乃见”?先不谈三顾草庐之后孔明还等了一段时间后出山,出山时就建议刘备抢在曹操前面攻刘琮得荆州,刘备有仁义顾虑未采纳。就算按罗贯中写的,电视剧拍的,刘备三顾草庐之后,孔明的出山,是告别隆中,跟着刘备一起上马走了,那么“诸葛亮的出山”之行,还要身边的刘备转身回头,“多次”、“再三”、“频繁”地到隆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