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898|回复: 0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躬耕地

[复制链接]
来自
江苏
精华
0

3

主题

3

帖子

13

积分

列兵

Rank: 1

积分
13

IP属地:江苏省南京市

发表于 江苏省南京市 2012-9-9 17: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生活于元末明初,他以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兴衰的历史为题材,根 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等重要史籍,在民间长期流 传的三国故事以及宋代平话、金元戏曲的基础上,写成了这部我 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

这部历史小说,在第36、37、38等回中,详细地描写了刘 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全过程,一再明确指出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可以说代表了明代以前人们对 诸葛亮躬耕地在何处的基本看法。下面,我们根据小说的情节, 从徐庶走马荐诸葛,到诸葛亮隆中决策,分五步来作一些粗略的分析,看看罗贯中是怎样肯定隆中是诸葛亮的躬耕地的。

第一回提到隆中,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徐庶。徐庶帮助刘 备打败曹仁后,因收到曹操伪造其母的家书,得知老母被曹操囚禁,赶往许昌之前对刘备说:“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千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徐庶不仅指出诸葛亮的隐居地点是 “隆中”,而且说明“隆中”是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地方。

何等清楚,何等明确!当然,徐庶与刘备的这次谈话也提到“南阳”,徐庶是这样说的:“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这里说的“南阳”,显然不是指诸葛亮隐居的地点,因为 前面既已明确指出诸葛亮“家于襄阳”,隐居在“襄阳城外二十里”的“隆中”,这里怎么可能又说在“南阳”这个地点上躬耕呢?据专家考证,襄阳是当时荆州的首府,南阳是荆州所管辖的七郡之一,而隆中又属于南阳郡的邓县。所以徐庶说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南阳”,是从居住区域的大方位而言的,而不是指具体的居住地点,这正如某人住在九江,大家可以说到江西找他一样。在徐庶荐贤之后,《三国演义》还引用了一首七绝对徐庶加以称赞,诗的后两句是:“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而刘备别了徐庶,“引众将回到新野” (《三国演义》第34回说“新野县”是“襄阳属邑”), “具厚币”准备“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这两个地方提到的“南阳”,用法同上文“躬耕于南阳”的“南阳”一样。

第二回提到隆中,是刘备打算前去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小说写道:“玄德正安排礼物,欲往隆中谒诸葛亮。”因为恰巧司马徽来访,刘备没有去成。这是紧接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后发生的情况,刘备自然明白,要拜访诸葛亮,必须去隆中。但是刘备这次在与司马徽谈话中曾询问对方: “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刘备说的“南阳诸葛亮”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南阳”是就诸葛亮的籍贯而言的。古人一般以州、郡或县作为籍贯,而没有以生活的地点为籍贯的。

诸葛亮虽然出生于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但很小就离开了故乡。建安二年,诸葛亮17岁时在隆中定居,到建安十二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请他出山,在这里生活了整整10年,而这10年又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10年,说他的籍贯是“南阳”,自然是说得过去的。

另外,司马徽在这次拜访刘备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孑乙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小说这样写,又为诸葛亮隐居襄阳城西的隆中提供了一个旁证。因为当时中原地区连年战乱,而荆州地区战乱较少,而襄阳又是荆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原地区到襄阳避乱的人中有不少知识分子,加上当地有不少名流贤士,隐居隆中的诸葛亮很容易和他们一起谈古论今,讨论天下大事,对诸葛亮隆中成才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三回提到隆中,是司马徽拜访刘备的第二天,刘备第一次去拜访诸葛亮。

小说写道:“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他们刚到山下,听到田间农夫边耕种边唱歌,歌词中有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卧龙先生所作的”。这表明诸葛亮也把“南阳”当作自己的籍贯了。刘备这次拜访,因诸葛亮外出而未能见面,但小说的作者却两次描写了隆中景物。一是刘备来隆中时“遥望卧龙冈”之所见:“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 “果然清景异常”;二是刘备回新野时“勒马回观隆中景物”,只见“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这些景物描写,基本上反映了当时隆中风物的特征。现今的隆中文物风景区,由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等“一带高冈”组成,山势均说不上高峻,其中主峰隆中山海拔才306米。

山上茂林修竹,山下溪流池塘,堪为隐居胜地。罗贯中在叙述中插入这些景物描写,其目的主要是展现隆中优美的风光,但无意之中却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刘备当年是到隆中来拜访诸葛亮的,诸葛亮当年就隐居在隆中。

第四回提到诸葛亮的隐居地,作者则明说卧龙冈,实指隆中。刘备第一次去隆中拜见诸葛亮未遇,“回至新野,过了数日”,听人说“卧龙先生已回矣”,决定第二次去拜访。这一次,他是与关羽、张飞等人冒着“凛凛”的“朔风”和“霏霏”的“瑞雪”,在严寒的隆冬前往的。因诸葛亮外出未归,又未能相见。在这次拜访过程中,罗贯中没有提到“隆中”二字,却三次提到“卧龙冈”:“上马投卧龙冈来,到庄前下马”,这是前去拜访;“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冈,悒快不已”,这是愁闷而归;“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这是罗贯中引用后人“道玄德风雪访孔明”诗中的两句。

这卧龙冈是不是罗贯中故意留下的模糊概念呢?当然不是,在罗贯中的笔下,卧龙冈就是隆中的别称。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小说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到诸葛亮“家于襄阳”之后,紧接着又说:“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卧龙先生’。

刘备第一次到隆中,听到农夫吟诵诸葛亮所作·的诗歌,问“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告诉他: “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很明显,小说描写的“卧龙冈”,就是“隆中”。而当地人民至今还沿用旧称呼,称“隆中”为“卧龙冈”。其二,刘备这次到“卧龙冈”拜访未遇诸葛亮,却遇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问他“曾见令婿否”,黄承彦说“便是老夫也来看他”。黄承彦是沔南名士,他“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冒着大风大雪,来“卧龙冈”看女婿,可想而知,这“卧龙冈” 自然不会距离黄承彦的住址太远,而就在他的家乡襄阳附近的隆中。

第五回提到隆中,是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刘备因“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于是同关羽、张飞“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房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罗贯中又一次点明隆中是诸葛亮的隐居地。在这次拜访过程中,小说三次提到的“南阳”,仍然不是诸葛亮的隐居地点。第一次提到“南阳”是诸葛亮刚见到刘备表示自谦和感激时说的一段话,诸葛亮说:“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诸葛亮自称“南阳野人”,说明他又一次把“南阳”郡作为自己的籍贯了。第二、三两次是小说在写了这次拜访后引用的两首古诗中提到的:一是“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一是“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这是后人对“南阳”为诸葛亮籍贯的首肯了。

另外,小说所引用的诸葛亮献给刘备的《草庐对》 (又名《隆中对》,与《三国志·诸葛亮传》所引文字上有较大的出入),也说明了他的隐居地点问题。诸葛亮在《草庐对》中建议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并且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在这里,诸葛亮的“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话透露了一个重要事实,它指明军队行动的趋向是“向南阳和洛阳”,表明他们当时谈话的地点是在襄阳城西的隆中,而不可能在今天的南阳。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写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前后一共五次提到“隆中”,八次提到“卧龙冈”,八次提到“南阳”。但是我们对小说的描写加以分析,就不难看出,在罗贯中看来,“隆中”实实在在是诸葛亮的躬耕地, “卧龙冈,,是隆中的一条山冈或者是隆中的别称,而“南阳”一词则主要是作为诸葛亮的籍贯出现的。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的古代历史小说,更不同于一般艺术的虚构。小说中所描写的诸葛亮的躬耕地,是源于古籍的记载。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一书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说: “沔水又东经隆中经孔明宅北。亮语刘禅云: ‘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郦道元说的“沔水”,就是“汉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

这些史料告诉人们, 《三国演义》肯定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阳城西的隆中,完全是有充分根据的,并不是罗贯中的杜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