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永华 这些天,一组小学生背着课桌去上学的新闻图片,引起几乎全国媒体舆论的关注,更是戳痛人们的心理承受底线,一时间,湖北麻城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县级市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各种声讨、质疑声不断,而麻城官方开始“财政实在挤不出钱”的回应更是激起了更多网友的不满,不仅跟麻城官方翻起了“旧账”,把麻城市政府豪华办公楼照片贴到网上,更有网友戏谑的评论说,不知道麻城的公务员是否背着办公桌去上班。(据中国新闻网) 麻城小学生背课桌上学之所以形成一起“舆论事件”,并且不断发酵,除了照片本身的“震撼力”之外,也与眼下的开学和教师节时间的不谋而合有很大关系,现在看来这一事件已经接近尾声,热度也在迅速降温,麻城故事的落幕同以往很多舆论事件的结局几乎没什么区别,但平心而论,麻城小学生背课桌上学,应当是我们农村教育设施贫瘠的一个极端个例,这样的情况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再平常不过,那时候能够农村孩子上学不自带座椅才是新闻,如今形成巨大反差,并且受到舆论广泛关注,正说明一方面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更说明我们一些农村的教育现状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步伐,折射出“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一些地方政府眼里,还只是一句口号,事实上,某些地方农村教育的落后现状并不仅仅是自带课桌椅问题,因此,把目光都集中在麻城小学生背座椅上学的问题表面,并不能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实际问题。 这些年来,无论是大都市还是边远小城,城市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是国家级的贫困地区,一边声称财政吃紧,一边违规兴建楼堂馆所的现象也不鲜见,无论我们走到哪个县城,都不乏看到繁华光鲜的现代建筑和新建的政府部门办公大楼,但同样是这些年,每到九月份开学和教师节期间,经媒体报道的边远地区农村教育现状似乎都没有明显变化,即使这几天,这样的报道就比比皆是,《华商报》报道的61岁代课教师扎根山区20年,新闻表面看起来是称赞汪义周老师以每月400元的工资,热心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但实际上从新闻中所透露出的却是山区小学贫穷落后的现状,他一个人既当校长又当老师,教了全校15名一到三年级的学生,而这15名学生却都拥挤在一间破旧的教室里。同样,从云南地震的报道中我们也能看到,37岁的代课教师朱银全徒手从废墟中扒出7名被埋学生,但笔者注意到,这所学校唯一的一间教室却是已使用50多年的民房,5.7级地震就将其变成一堆废墟,足可想象已经破旧到什么程度。 但是,这些教育硬件上的“硬伤”,几十年来原地踏步的现象终归还是个案,但很多看着很光鲜而实际上内里甚至致命的“软伤”就更值得媒体关注,学校教室的“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教师师资力量匮乏,教师待遇低下以及撤点并校所导致的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等等,整体所存在的现状远比背桌椅上学更让人揪心,从麻城的回应中我们也能查看出,该地区在学校建设上的投入并不算少,却偏偏“遗漏”下学生的桌椅无钱购买,这实际上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通病,借撤点并校把一些村庄里的学校拆除,集中靠近公路边建设一些外表光鲜的学校,不仅实际建设质量差,内部的教学设施也都是从旧学校搬迁而来,不仅大大延长了学生离家的距离,需要乘坐交通工具上下学,更由于缺乏配套的校车投入给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带来许多隐患,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无论是老师的待遇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随着学校的光鲜而光鲜,反而造成一些学生辍学,但所有这些似乎都不是某些地方政府考虑的范围,只要农村学校房子建的漂亮,过往的官员群众能够看到,地方政府领导的脸上就有光彩,政绩就能突出。 麻城的学生背课桌上学,实际上只是我们一些地方农村教育落后现状的一个极端体现。而一些农村学校学生,看着是没有背着课桌去上学,但实际上他们的上学环境和教育现状并不优于背课桌上学,这主要在于地方领导是否在思想意识上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其实,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不在于在马路边盖几幢漂亮学校,更不取决于是否让学生带课桌上学,而是要让农村学校的软硬件包括师资力量跟得上社会发展脚步,与时代相适应,否者,当我们的基层官员都有了豪华办公楼,却让属地的家长为孩子上学犯愁、忧虑,地方政府“再苦不能苦孩子”又体现在哪里呢?
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