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315|回复: 2

性灵作家的生动传奇[首席记者 施晴]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3

3039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2568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2-9-13 11: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糊涂仙 于 2012-9-13 11:47 编辑


杨廷玉、文化访谈

4a86ba60hc849562334d0&690.jpg





人物简介:杨廷玉,男,汉族,中共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吉林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国家一级编剧,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中国首届百佳电视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迄今共出版《花堡》、《危城》、《这里不是处女地》、《不废江河》、《尊严》等多部长篇小说;《美神》、《网》、《红杏出墙》、《风雨菱花》等多部大型舞台剧;《问鼎长天》、《女人不是月亮》、《梦醒五棵柳》、《一村之长》、《一个生命的倒计时》、《半生缘一世情》等二十余部长、中篇电视连续剧,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文艺随笔、理论文章百余篇,总文字约一千万。先后数次分别获中宣部文艺作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大众电视“金鹰奖”和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其中长篇电视连续剧《女人不是月亮》、《问鼎长天》、《梦醒五棵柳》、《三连襟》、《一村之长》、《天地人》、《世纪钟声》、《一个生命的倒计时》均在央视一套黄金频道播出,《女人不是月亮》、《梦醒五棵柳》、《一村之长》和《半生缘一世情》分别在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地播出。长篇多卷集长篇小说《逝者如斯》和长篇小说《儒林别史》正在创作中。



性灵作家的生动传奇

首席记者 施晴

像一种风,只流浪于深谷;像一道堤,只护住一弯星河。或许,杨廷玉对文学的执着多情,历经日复一日的积累和锤炼,已经涤荡出一种热情坚定的信仰,让他徜徉在文学的江湖中沉醉不知归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也或许,杨廷玉本身就是一部生动传奇吧?

因为博览群书 所以气韵非凡
古往今来,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曾经或多或少得益于家庭的良好熏陶,杨廷玉也是其中的一位。杨廷玉出生在农安县万宝镇新开河村,他的父亲有着颇深厚的古文功底,可谓博古通今。在父亲的引导下,很小的时候,杨廷玉就对文学表现出了极度的痴迷和喜爱。
父亲不仅仅养育了他,也赐予塑造了他生命的质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杨廷玉被父亲聪慧、敦厚的品行所影响。从小就深谙“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道理,大约10 岁左右,他就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好多字不认识,也囫囵吞枣一读再读,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后来对笔者说,这是他最初的文学启蒙。他对文字有异常的敏感度,记忆力也出奇的好,《水浒传》的每个章节都能滔滔不绝地娓娓道来。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在农安县第三中学就读,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今中外名著,中国古典小说无须说了,他最喜欢《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读了不止几遍。另外一些通俗小说,诸如《三侠五义》、《精忠说岳》、《金枪杨家将》,都是他烂熟于心的书籍。虽然《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之冠,但他通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几岁了。杨廷玉还特别喜欢俄罗斯文学,诸如普希金的诗歌、果戈理、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小说,都令他手不释卷。托尔斯泰的宏大叙事、史诗品格和屠格涅夫的优美语言,曾令他着迷。他还喜欢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另外,法国作家雨果、左拉、巴尔扎克和英国作家狄更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他也都尽情阅读,一有空闲就徜徉在书海里乐此不疲。
人平不语,不平则流。肚子里的故事多了,自然就有了倾诉的欲望。墙根底下,月亮地里,都成了他一吐为快的说书场,似乎讲也讲不够,说也说不完,伙伴们听得入了迷,大人们喊着回家吃饭睡觉也不肯回去。久而久之,杨廷玉的故事会成了他生活的开安小镇一道最靓丽迷人的风景线。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从那时起,文学已经成为杨廷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无时无刻不滋养着他飞扬快乐的心。“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酷爱阅读,少年时期的杨廷玉即流露出与众不同的非凡气韵。

夙愿以偿 勤学笃志
1970年知青时期,杨廷玉正式开始了心爱的文学创作。他第一部发表的作品是根据自己农村切身生活体验,所撰写的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并肩前进》,首发当时《吉林文艺》(文革前的文学期刊《长春》是其前身)1972年第二期。此后,接连不断有小说新作出版问世,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逐渐明晰了,并且把文学视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1972年,极具写作潜力的杨廷玉被动地放弃了就读大学的机会,被调到农安县文化局创作组,开始撰写剧本,参加省市各级文艺汇演。学然后知不足,作为一名文学青年,深知自己的知识底蕴尚不够深厚。走进大学校门,接受系统专门的教育成了杨廷玉梦寐以求的夙愿。1977年,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的大门向他敞开,当接到录取通知书时,那份欣喜令杨廷玉辗转难眠、思潮难平。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习阶段,他的文学和艺术视野空前开阔,杨廷玉从而获得创作上的真正启蒙,并有幸受业于孙家琇、廖可兑、祝肇年、谭霈生、丁扬忠、晏雪等中央戏剧学院新居文学系等国内一流教授的指教,还有幸聆听曹禺、冯牧、张庚、郭汉城等大师的专题讲座。杨廷玉非常珍惜这些学习机会,寸阴必竟,每天除了上课,他整天废寝忘食地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学艺术的营养。
1980年,杨廷玉从中央戏剧学院回到长春市文化局创作室工作,农村生活的积累,高等学府良好系统的艺术教育,加之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勤奋,杨廷玉的创作很快进入第一个爆发期。8年时间里,他共创作六部大戏,其中评剧《红杏出墙》在国家级刊物《剧本》上发表,由我省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王曼玲出演该剧的女主角,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黄龙戏《无事生非》获得吉林省戏剧创作一等奖;评剧《美神》被调入中南海怀仁堂演出,中宣部和中共中央的领导都出席观看。1990年杨廷玉开始涉足电视剧领域,《女人不是月亮》和《一村之长》先后在1992年春节的央视一套黄金频道热播,影响巨大,那个山村女孩儿扣儿曾经赚了多少人的同情泪水。喜剧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首部影视剧角色,就是杨廷玉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创作的中篇电视剧《一村之长》,其中主人公郝运来就由赵本山扮演,其鲜明的艺术形象令观众忍俊不禁,国务委员陈俊生特意撰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后来,杨廷玉的影视创作一发不可收,《梦醒五棵柳》、《问鼎长天》、《天地人》《不废江河》、《世纪钟声》、《三连襟》等,均在央视频道播出,迄今为止,杨廷玉已经完成20多部电视连续剧,先后获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大众电视“金鹰奖”、中宣部文艺作品“五个一工程奖”、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等。
虽然已经有了这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杨廷玉的兴奋点和着力点显然还不在影视剧创作上,他自幼酷爱的是文学,是小说,他的发端之作就是短篇小说。他觉着,只有文学,才能最充分表达他对这个世界和置身其中的当代生活的全部感觉和终极追问。于是,他在九十年代中期当了戏剧界的“逃兵”,潜心开始长篇小说创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百花竞放,绚丽多姿,文学新星层出不穷,文学巨匠也厚积薄发。杨廷玉因为先前囿于戏剧的束缚,影响了他更活跃的文学思维,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那种结构故事的能力,恰恰为长篇叙事文学的创作准备了条件。迄今为止,杨廷玉共出版《花堡》、《危城》、《尊严》、《这里不是处女地》、《不废江河》、《帷幕刚拉开》、《女人不是月亮》等多长篇小说,多卷集长篇巨制《逝者如斯》已经完成两卷,分别是《风起青萍之末》和《城头变幻王旗》,他计划写四卷,还有《醉里挑灯看剑》和《浪花淘尽英雄》,全书完成约一百六十万字,是他最看重、最着力、最寄予文学梦想的文学之旅。
巴尔扎克说:“我粉碎了每个障碍,因为我心中只有一个太阳。”杨廷玉,这个徜徉在文学江湖中的性灵作家,无疑,他心中那轮钟爱至深、蓬勃升起的太阳就是文学。在这轮太阳的照耀下,坚强着他的生命骨骼,丰富着他的文学细胞,催促他在浩渺高远的文学天空,鲲鹏展翅,扶摇九霄,续写新的文学传奇。

写作是耐得住寂寞的幸福

对话:
记者:杨主席,刚才的采访中您提到了《女人不是月亮》这部影视剧作品,尽管那时我还小,却隐约记得当时这部电视剧非常火,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的钟爱,掀起了近乎万人空巷的收视高潮。您觉得衡量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受欢迎程度也是其中之一吗?
杨廷玉: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首先应该受欢迎才行,接受和喜欢的人多,有观众看,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但这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标准,不是唯一标准。因为包括现在的图书市场和影视市场都有浮躁倾向,我认为不见得受众多就一定是好作品,比如图书市场就有一些趋时的、媚俗的、格调不高的作品,它们也很有市场,动辄就是销量几十万册。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我想这些作品注定会如泛起在江河上的泡沫,渐渐破灭。而那些真正优秀的好作品,迟早也会被发现,并且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当然,我也不排除有那种可能,一些非常好的作品始终被埋藏深山不为识,大千世界,林林总总,遗珠之憾总是会经常发生的。
我觉得,衡量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标准,是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思想性是融于艺术性之中的,他们之间互为一体,不可分割。所以,只有所谓的思想性而没有艺术性,其实就谈不上什么“思想性”,这是很高妙的艺术辩证思维。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再高妙,也必须融汇到艺术形式的表达和呈现之中,不然就是假大空。作家的梦想和编辑的梦想,最希望达到的境界就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同时又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所接受,所谓的雅俗共赏吧!当然,也的确有一些例外,比如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要到若干年后才从尘埃中被发现,闪现出耀人眼目的艺术光泽。
记者:如今我们置身泛文化时代,文学是否愈显珍贵了呢?您觉得文学所承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杨廷玉:不可否认,当下已经进入一个泛文化时代。无论何种事物和现象,无不冠以文化之头衔,仿佛只要镀上一层金灿灿的文化肤色,其底里的含金量就成几何倍数无限增值。当然就广义的文化概念来说,凡属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果都可称之为文化。于是走进书刊市场,触目即是理财商机、养生之道、餐饮服饰、时政要闻、花鸟虫鱼、事变掌故、名人八卦、宗教传说,可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经纬天下,纵横古今。其实,这种汹涌澎湃铺天盖地的大众文化浪潮,也许有其存在的理由,因为它毕竟也来源于并紧紧牵引着千百万人置身其中的世俗生活场景。
我想表述的是,在这种泛文化氛围的时代大背景下,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已经日渐式微而逐渐边缘化。吸引人们眼球的文学也大都是谍战、职场、青春、白领、戏说、情爱、猎奇等等,而伴随着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的兴起,各种写法也纷纷闪亮登场。诸如悬疑、推理、穿越、玄幻、通灵等等。平心而论,这些通俗文学似乎也有其存在的根据,甚至其中也不乏既充满健康情趣、又呈现鲜活的生活情状和美好情愫的好作品。但我仍然要强调的是,在这种泛文化的大背景下,在这种通俗文学大行其道的氛围下,那种极其深刻地表现我们这个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巨大变革的伟大时代的洪钟大吕之作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民族精神的历史抗鼎之作依然非常罕见,而这恰恰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最值得我们矻矻以求的文学经典。
无需掩饰,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更大规模的展开,欲望横流,金钱至上已经充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曾经通过其享誉全球的《浮士德》向人类发出这样的诘问:“你知道什么是人之所需?你知道什么是人之所求?”其实,当代中国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无论其尊贵贫富,就其灵魂深处,都在潜意识中无法回避这个尖锐话题。诸如对幸福的理解,对理想的追求,对崇高的认同,对个人价值的评估,等等。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列宁称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鲁迅说,真正意义的文学其实就是社会的良知、人类前行的灯火。人们不能只醉心于品尝大众文化的芳香爽口,不能只沉溺于通俗文学的赏心悦目,还要呼唤具有醍醐灌顶功能的真正的文学。杯水微澜,固然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毕竟不能表现大江东去的浩瀚雄浑;雕虫小技,虽然可以在书斋里欣赏把玩,但实在不能酣畅淋漓地抒发葱茏的诗意和细致入微地传递人们无比丰富的情感。苏东坡曾经慨叹:“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这个“匹夫匹妇”,我理解就是最普通最善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所谓“匹夫匹妇之心”,其实就是人民大众的情感和希望所在,就是世道人心。有出息的作家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济世之志、历史担当和忧患意识,应该拥有宏大的艺术视野和细致传神的笔墨功夫。中国古代一直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我始终认为这是文学与生俱来的功能之一,至今依旧散发着颠扑不破的真理光芒。总之,文学就是要在万花筒般的多元文化语境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文学要为时代立传,为祖国讴歌,为历史见证,为人民代言,要在人民的伟大中赢得艺术的伟大。
记者:您对文学意义的解读可谓字字珠玑,振奋人心,如您所言,真正的文学是具有时代性的,其折射出的是一种撼人心灵的伟大光辉。《尊严》是您近期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您是怎样理解这部作品的?出版后反响如何?
杨廷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物质极大的丰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方方面面都有新的起色,但是负面的东西也随之而来。所说的大江东去,也会沉渣泛起,而且浪越湍急,残渣的出现就越迅速、频繁。现今的一些人更醉心追求物质,所谓理想缺席、信仰缺失,物质崇拜,金钱至上,欲望滚滚,诱惑朵朵。因此,往往把精神上的东西都一股脑丢失了。
尊严本属精神层面的东西,《尊严》这部作品涉及到物质和精神互相之间的矛盾和统一,也在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心灵版图上留下浓重的痕迹。物质上贫乏,肯定没有尊严,会被人轻视。物质丰富了,难道就有尊严么?也不见得吧?精神贫乏,就没有尊严,这是笃定的,毫无疑问的。当然,一部丰富的长篇小说,其思想内涵和要表现的东西肯定是多侧面的,作家构思的时候,需要很多的思想和艺术感觉浸泡,不可能只用几句话就把它的题旨概括清楚。尤其是长篇小说,他应该是社会的百科全书、心灵的寒暑表和历史的代言人,因此他更需立体的、客观的、全方位的折射和凸显。
《尊严》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人们渴望追求尊严,但是追求尊严的途径有所不同,有些人口口声声也在追求活的有尊严,其实他和她所选择的路径,却令他或她距离尊严越来越远。尊严是一种内心体验,有钱或者有权,如果内心羸弱,也不见得有尊严。相反,无权无钱者,也许人格更为高贵、有尊严。比如小说《尊严》,我写了一些装潢工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一贫如洗,但是活得很有尊严,人格上很独立。所以说,尊严绝对不是财富和权力的同一物。尊严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的理念。它从内心萌生,它来源于心灵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的作品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传递出我对尊严的诠释和看法。
《尊严》这本书是我沉淀了几年之后对生活一种独立的思考。一经出版,反响颇大,社会各层面的人士看了都很接受,包括一些文化人士、官员、知识分子等。我打算把《尊严》制作成一部影视剧,这样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63

3039

主题

3万

帖子

3万

积分

东湖元老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32568

东湖水王勋章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仙桃市

 楼主| 发表于 湖北省仙桃市 2012-9-13 11: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在您出版完成的著作中,哪些作品对自己影响最深?

杨廷玉:在我所完成的七部小说中,比较满意的是《危城》和《尊严》这两部作品。因为这两本书都涉及到了普世价值。它的主题都接触到人类思想的高地,而不是那种题材很好,但还沉睡在就事论事的浓雾里,我觉着这两部作品已经有思想的阳光把它们照亮了,哈,这是不是有点儿王婆卖瓜呀?但我觉着作家就应该有这种自信,不然你还写它做甚?

记者:为什么说《危城》这本书流露出的一种很浓郁的忧患意识?

杨廷玉:《危城》这部作品中涉及到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诸多关系,千百年来的人类总是在追问,归程何在?家园哪里?但是常常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置身其中的生存环境糟蹋得不成样子。我试图采用一种隐喻的手法,以小见大,从弘大处着眼,细微处落墨,把整个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隐喻为一座危险的城堡。为什么比作危城?即人处于危境之中,全世界的人都处在危境之中,这方面的事情我不多说,无论各个方面,全方位的,都濒于生存困境。这是我最痛切的感觉,我想通过一个城市的自然风景和世俗场景的交替叠加描写,来暗示这一寓意,由之表达一种忧患意识。

记者:您享誉文坛、著作颇丰,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和关注。希望您能对我省文学工作者在创作上提些宝贵的建议,相信这也是很多人所一直期待的。

杨廷玉:我省作家要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艺术功力,特别是人格修为和性格的砥砺、磨练。文学作品的诞生是个复杂的精神流程,成于内而形于外,关键是作家自身对生活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真正做到自知,才能抵达高度自觉。作家要依据自己最熟稔的生活积累和最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在题材挖掘和体裁选择上,都要科学制定创作规划和选题方向。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玩味。他在一篇游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之焉”。文学创作也和游山一样,要寻找奇伟瑰丽非常之景观,就是说,要寻找生活中的与众不同之处,要寻找能够表现普遍意义的独特个例和生动细节。所有的叙述体文学,无非是怎样更精彩地讲述一个内涵丰富且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同样的故事可以有若干种叙述方法,如同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世界上好多国家好多剧团都上演,各有各的解读,各有各的妙处。这虽然很不容易,不啻于游山过程中的弄险,但惟其如此,文学创作才有无穷的魅力,才能激发我们为之血脉贲张而乐此不疲。我深信,在省委宣传部和作家协会的领导下,我省广大文学工作者,一定会书写出更加灿烂的文学篇章,我省的文学面孔一定会愈发妩媚和生动。

记者:继《尊严》之后,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能否向本刊读者透露一下?

杨廷玉:我正在创作多卷集长篇小说《逝者如斯》,表现文化界的长篇小说《天圆地方》。另外一部作品《向后转,向前看》也正在撰写,已经写了六、七万字。这部作品也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我要阐述的是人类有两种误区,一种是沉湎在过去的回忆之中,回忆过去的辉煌,从中找到些许安慰和补偿,这种对过去的眷恋,折射出当下的不如意;还有一种人总是向前看,这表面看去很积极,但也有误区,他们总是对明天充满期翼,但却缺乏实现明天梦想的现实行动,空发议论,坐而论道,想入非非。我觉着,人类应该有理想有未来,也不应该忘怀过去,但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要立足于当下,而我们恰恰忽略当下,其实,只有当下才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因为今天就是昨天的明天,今天又是明天的昨天。无论是昨天也好,明天也好,都于今天紧密相连。今天的事做不好,昨天固然没有意义,明天也更加没有希望。所以说,这部作品有点儿哲学的味道,写出来会有共鸣,哈,这也许是我的“向前看”意识吧?

记者:《逝者如斯》是一部怎样的书?您曾经说过自己以前的很多作品都是为这本书做铺垫的,是这样吗?

杨廷玉:《逝者如斯》是一部近160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整个东北的百年历史,当然小说不是历史教科书,必然都有艺术载体,背景不过是附丽在人物命运的投影,但这个投影却是巨大的,它影响着人的命运走向,我只能跟你说这么多。

记者:看起来您年富力强,精神状态非常饱满,对以后的创作生活是怎样规划的?

杨廷玉:相比之下,我更愿意从事叙事文学的创作,因为这样的文学形式跟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而影视作品受时尚和大众文化的引领,很容易变成文化快餐,相对肤浅,娱乐性强。所以我觉得长篇小说是我日后实现文学价值和人生价值最重要的文学体裁形式。

记者:您的作品大多植根于社会生活,笔下的人物鲜明丰富。当了这么多年的作家,一定对这个职业怀有很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吧?

杨廷玉:职业爱好与所从事的职业能统一起来,是一个人一生的幸运,我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职业了。对我而言,身为作家的好处是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似乎更敏感更深刻,好像又多了一次人生。现今的文学界比较浮躁,作家切忌追名逐利、趋势若骛,要时刻保持清醒、保持自我。文学是寂寞的,比如一部收视率很高的影视剧,演员会被很多人知道,但是知道编剧的却很少,影视尚且如此,文学更是如此。写作也是寂寞的,能耐得住这份寂寞是幸福的。



记者手记:



视文学为“纯爱”



采访杨廷玉这样的性灵作家,心怀敬畏的同时,难免有几分诚惶诚恐的压力,毕竟他的成就绝非寥寥几千字即可尽言。杨廷玉给人的感觉亲切、明朗,像极了窗外淡淡的秋光。

采访中,最让记者感动的就是杨廷玉一直视文学为“纯爱”,用激情和热爱一路追寻梦想,视得失荣辱为身外之物,落笔之处是自身价值的自然流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8

334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3442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门市 2012-9-13 15: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79:}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ywy66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