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296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水华(1916—1996),原名张水华,是我国电影史上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盛年时期曾被海内外的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电影第一人。”1994年曾被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授予“终生成就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100周年、中国电影90周年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奖活动中,他被评为中国电影最佳导演之一。他的《林家铺子》获中国电影90周年优秀影片。
他从第三届人大开始一直被选为历届人大代表。“文革”后,又历任第五、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
我刚到北影工作时,水华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那时在我们这群年轻人中,对水华是仰视的,从没奢望过到水华家里去做客,但我居然在他的家里与他深谈过一次。这件事还应该感谢郭维导演。
事情是这样的:1985年,我在几度要求调到导演室工作未能获准后,找到时任厂导演室主任的郭维同志。他开始也不同意。他说:“现在导演室的导演已经不少了。我们只缺副导演,不缺导演!……”我告诉他,我的要求就是当副导演。他听说后,觉得我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很快就同意了。但他却提出一个条件。他说:“水华同志好久没拍戏了。很需要有人给他组稿。专门为他服务。你当过编辑,又写了几个剧本,你去给水华同志组稿,搞成了你就跟他学拍戏不是挺好吗?”我听了很激动。郭维同志是拍过《董存瑞》和《智取华山》等优秀影片的著名导演。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这使他最好的那段青春年华没能再有机会拍戏。这是很可惜的。但他对党的忠诚和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却始终没有改变。谈到水华,他自己明明是著名导演,却把自己说的很低。他说,“像我们这样的导演多拍一部戏,少拍一部戏都是小事,但不能让水华没戏拍!你调过来以后,就专门按他的要求去组稿,让他多拍几部戏。这对中国电影比什么都重要!”给水华组稿和当助手,我当然是求之不得的。我调进导演室的第二天,就到了水华家,向他转述了郭维同志的意见。大约他也知道了此事,所以非常高兴地接待了我。
那是我第一次去水华家。一进客厅,我就怔住了。因为我从没见过谁家的客厅布置得像电影院一样:许多沙发都一律冲西,像影院的椅子都对着银幕一样,全对着电视。完全不像是一个家庭的客厅,而像一个小型的电影院。如果这是凌子风家,似乎很正常。因为他说话办事太“艺术”,太不拘一格了。但水华……在我心里却始终是个严谨有加,长者风度十足的人。在我想象中,他家的陈设恐怕应当是比较朴实和严谨的。但我没想到,他家的陈设却是那么贴近电影。他拉我到他家客厅最后一排的两个沙发上坐下谈了起来。
那次谈话时间很长。大约有两个多小时。话题主要是他回答我的提问:您究竟想拍什么?您喜欢什么样的题材?需要什么样的剧本?等等;他的回答很随意,涉及的问题也非常宽泛,但主要内容我还是记得的。因为我将要做的工作是为他组稿。所以我们的第一个话题自然而然就是他对题材的想法。他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一定要关注重大问题,并说:“这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拍什么?不拍什么?都要想到它有没有意义;(他是湖北钟祥人,所以说到拍字时,他总说成是‘泼’)要拍,就要让拍出的东西留得下来;你看世界上所有著名导演拍的影片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绝大部分都是重大题材。我们不是追求什么名利,一定要自己的作品能传世,但选择题材必须要有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关于题材的选择问题,他说:“我想拍一部反映党群关系的影片……”我说,“您不是拍了《蓝花》吗?”(意思就是《蓝色的花》)。他没有接我的话茬儿,但从他的表情看,他似乎对他刚拍完不久的影片并不满意。不过也没把他拍的那部影片的得失展开来说。但他却很快从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什么取得胜利,并与他自己的个人经历相结合,讲了许多大大小小、断断续续的故事,用以说明他为什么要拍这一类题材的影片。他没针砭什么,但看得出他对“文革”以后我们党群众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东西是很为痛心和关切的。他的思想很明确:“战争时期需要搞好党群关系,经济建设时期同样也要搞好党群关系……”抓题材最重要的不是抓作品,而是抓生活。能抓到一部好小说当然好。如果能抓到一些好的素材,好的人物,好的故事更重要。有了好的素材,好的人物,好的故事,就不愁抓不到好剧本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的党群关系就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广大党员用行动做出来的。有许许多多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都很动人……现在搞经济建设同样需要搞好党群关系。如果经济上去了,党群关系反而不好了,那就失去了我们党提出要改革开放的初衷。作为一个艺术家,对这样的问题的关注应该是很敏锐的,反应也应该是及时的。
他对自己想拍的题材的第二个想法是:“我想拍一部探索农村怎样才能富起来的片子……”当时农村改革究竟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还没定论。但“想吃米,找万里……”等顺口溜已在民间传诵了。他有句话给我印象很深,那就是在谈及作品题材时,他说:“要振兴中国的经济,实现四化,太需要一些振聋发聩的作品了!”在此之前,许多人都认为水华作品之所以少,一个原因是他太过严谨。但从我那次直接接触以后,我才感觉到,他作为一个已到了望七之年的老人不仅没有一点保守,反而能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企图用自己的作品为一次新的中国农村的大变革大声疾呼和奔走呼号……这不能不令人由衷地感到钦佩!
这才是真正的水华!因为原来那个绝少写理论文章,说话极其谨慎,不管何时何地都非常注意在政治上保护自己的水华,并不是真正的水华。因为他从年轻时起就是一个忧国忧民,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特别是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他的思想影响是很大的。在谈话中,他经常会谈起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党的重要会议让他有一种彻底放下了包袱的感觉。不仅胆子大了,而且打算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这场伟大的变革了……
图:在执导《林家铺子》时的水华导演[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