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5
贵宾
阳新仙岛湖水手
   
- 积分
- 12818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
《大冶铁山传》——日本掠夺大冶铁矿石又一铁证 | |
(黄石日报 记者 黎晓艳) 核心提示:72年前,石灰窑、铁山、武汉相继沦陷时,一个叫山县初男的日本男子在一本日本画册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大冶铁山传》。日前,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章被发现,随之被翻译公开,并被收藏于大冶铁矿博物馆。
日本侵华掠夺大冶铁矿石,那段已经远去的屈辱痛苦、血泪交加的历史,又增加了一份厚重的档案。
“日本矿石船进进出出,很是兴旺”,“现在汉口也陷落了,与大冶也能自由交通往来了。为了自己的国家,希望能尽早恢复大冶铁山的开采”。大冶铁矿石被掠夺走的场景在《大冶铁山传》中再现。
重访历史,尤其是一段不愉快的历史,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还原历史,尤其是还原一段屈辱的历史,是一件很焦虑的事情。这些天,在进行《大冶铁山传》的相关采访时,我们就是这样的心情。
一份沉重的报纸
1938年11月9日,《大冶铁山传》发表在以“武汉陷落第一报”为主题的一本日本画册上,作者山县初男。文中记载:……除枯水期以外,每天总有两、三艘日本矿石船进进出出,很是兴旺。俗称的大冶铁山,是指石灰窑西北方的约六十华里的狮子山及铁山两个区域的三里延长线范围的总称。……现在汉口也陷落了,与大冶也能自由交通往来了。为了自己的国家,希望能尽早恢复大冶铁山的开采
去年12月的一天,汉冶萍研究专家、大冶铁矿史志办马景源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一封书信引起了他的注意。信是武汉社科院原副院长、著名史学专家皮明庥寄过来的。信中说,他手里有几件与大冶铁矿有关的东西,问他们要不要。
见到这封信,马景源很兴奋,皮明庥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武汉城市史研究,手中相关的汉冶萍资料不少。他与皮明庥已经是老熟人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两人就因为研究汉冶萍历史打过交道。大冶铁矿博物馆建成时,皮明庥为博物馆提供过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博物馆内的《大冶铁矿记》就是皮明庥写的。
接到书信后不久,马景源与大冶铁矿宣传部部长许士强就赶到了皮明庥家。在资料的翻检中,一本日本画册引起他们的关注。画册封面有几个大的黑体字——武汉陷落第一报,内页中一篇文章的作者名字让他们感到很眼熟。文章的作者是山县初男,这个人早年在日本军队里服过役,军阶大佐,退役后于1927-1933年担任日本八幡制铁所驻大冶铁矿办事处第二任主任,第一任主任为西泽公雄。
再看文章的标题——大冶铁山传》,一个身份微妙的日本人眼中的铁山,会是什么样子?他的文章里面一定会涉及当时的历史!“文史价值很高。”这份报纸被带回大冶铁矿,马景源马不停蹄地开始请人翻译文章内容。
文章很快被翻译出来。1938年10月间,日本侵略军相继攻占大冶和武汉。11月9日,这份日本画册以“武汉陷落第一报”为主题,做了一期刊物。当时的山县初男已经从日本八幡制铁所驻大冶铁矿办事处主任的位置上卸任,特地写了《大冶铁山传》发表在刊物上,文章还配有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的照片,可见当时日本侵略者占领武汉后的欣喜若狂的心情。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山县初男对大冶、铁山一带的人文历史,以及日本掠夺大冶铁矿的那段侵略史都相当熟悉。文章脉络清晰,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昔日的风流之地大冶”、“发现铁山的经过”、“日本与大冶的关系”。在文中,他详细写到:“石灰窑离大冶县城四十华里,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但自从铁山开采以来渐渐人口增加,眼下已有五百余家住户,邮局、电信局都有,水泥厂、石灰矿大大小小的有五处。而且,此处成了铁矿石的装运地,除枯水期以外,每天总有两、三艘日本矿石船进进出出,很是兴旺。俗称的大冶铁山,是指石灰窑西北方的约六十华里的狮子山及铁山两个区域的三里延长线范围的总称。这中间有运矿铁路贯通。”依据他的描述,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日本矿石船进进出出运走大冶铁矿矿石的场景。
在细数历史之余,山县初男难掩欣喜之情,在文章最后称:“大冶的铁矿是磁铁矿与赤铁矿相伴纯度为百分之六十至六十五的最好的矿石,而且矿量已开采出一千万余吨,推断现存矿量还在此数之上。现在汉口也陷落了,与大冶也能自由交通往来了。为了自己的国家,希望能尽早恢复大冶铁山的开采。”话语中,侵略者的嘴脸显露无疑。
那段屈辱的历史
1904年,盛宣怀与日本签订《大冶购运矿石预借矿价合同》。从此,日本人控制了大冶铁矿。 1913年,为兴建大冶纲厂,盛宣怀决定再次向日本举债。共借日币1500万元,所借债款拟用大冶铁矿1500万吨矿石、汉阳铁厂800万吨生铁分40年还清。这一份“卖身契”,几乎卖尽了大冶铁矿的所有资源。凭借着一纸纸合同,日本钢铁业得到了发展,而拥有大冶铁矿这块宝地的汉冶萍公司却最终倒闭
这篇《大冶铁山传》自然会勾起一段屈辱历史的记忆。追寻历史的脚步,步步惊心。
据史料记载,十九世纪70年代,我国的洋务运动由军事工业转到民用工业方面,对钢铁的需求量增大。国内一些有识之士提出采用西方新技术,开发国内的煤铁矿床,兴办钢铁工业。当时,盛宣怀任淮军后路营务处会办,轮船招商局会办,已经是布政使衔直隶候补道了。加上他办过很多实业,有办实业的经验。李鸿章上奏清廷,委派盛宣怀密查中国地面煤铁矿藏,准备创办新式钢铁工业。盛宣怀受命之后,雇聘英国矿师郭师敦等全面勘查湖北境内的煤铁矿藏。
郭师敦等人就此拉开了黄石地区用地质科学勘矿的序幕。不久,喜讯传来。郭师敦勘探后回报:“大冶县属铁矿最多,各山矿脉之大,惟铁山及铁门槛二山为最。验诸四周,矿石显露,足征遍山皆铁。净铁质为60%-66%,若以两座熔炉化之,足供一百余年之用。”
1893年,沉睡千年的铁山被唤醒。作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建成后的大冶铁矿正式投入生产。1896年,在张之洞的授意下,盛宣怀接办大冶铁矿。同一年,远隔千里的日本,在九州福冈县设立八幡制铁所。福冈位于日本工业集中区濑户内海沿岸的西南侧,这里有天然的优良港湾,海运条件相当好,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都很方便。它的东南侧是日本四大煤矿之一的筑丰煤矿,遗憾的是这里没有铁矿资源,因为日本是一个铁矿资源贫乏的地方。没有铁矿却设立制铁所,其用心何在?
1897年,铁山的山岭之间出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他手拿地质锤,在山坡上敲来敲去,还不时地同矿工和西洋技师们聊天。他就是清政府的实业顾问、日本曾派驻宁波的领事西泽公雄。就在这看似无目的的东寻西找中,精通矿冶技术的他很快掌握了大冶铁矿的第一手资料,他马上将相关情况报告了日本政府。他在报告中说:“日本要创办钢铁工业,最好的策略是取得中国大冶的铁矿山。”
接到报告的日本当局坐不住了。1898年,其前任首相伊藤博文亲自出马了,他来到中国找到了张之洞。汉阳铁厂需要煤来炼焦,八幡制铁所需要铁矿石。1899年,在张之洞的支持下,盛宣怀与日本签订《煤焦铁矿互售合同》。根据合同规定,八幡制铁所每年至少要运走5万吨大冶铁矿矿石,矿石每吨价格为3日元,中国必须优先保证八幡制铁所对铁矿石的需求量;汉阳铁厂每年至少要购买日本焦炭三到四万吨,价格随时议定,合同有效期15年。合同签订后,西泽公雄被八幡制铁所派驻铁山。大冶铁矿的矿石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
“这个合同对中国虽有苛刻的地方,但基本上是个公平的合同。双方调剂余缺,合情合理。不过日本觊觎大冶铁矿已久,他们不会满意这种较为公平的买卖的,他们的野心大着呢!”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历史,马景源如是评价道。
不久,盛宣怀要扩建、改造汉阳铁厂,但缺乏资金。日本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通过借款控制大冶铁矿的好机会,日本主动找到盛宣怀,愿低息贷300万日元给他,条件是将铁厂所有矿山作抵押,用大冶铁矿的矿石偿还,分30年还清。日本内阁甚至就此形成决议:将大冶铁矿的原材料作为发展日本钢铁工业的国策。1904年,盛宣怀与日本签订《大冶购运矿石预借矿价合同》,借款正式成立。从此,日本人控制了大冶铁矿,凭借大冶铁矿的优质矿石,八幡制铁所迅速发展,年产量由原来几万吨发展到50多万吨。
1913年,为兴建大冶纲厂,盛宣怀决定再次向日本举债。共借日币1500万元,所借债款拟用大冶铁矿1500万吨矿石、汉阳铁厂800万吨生铁分40年还清。此合同一签,举国哗然。这一份“卖身契”,几乎卖尽了大冶铁矿的所有资源。凭借着一纸纸合同,日本钢铁业得到了发展,而拥有大冶铁矿这块宝地的汉冶萍公司却最终倒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