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水哪边是山 于 2013-5-9 14:35 编辑
春节刚过不久,单位一主任打电话我,邀请我到某高校去讲课,讲授内容是我的专业知识,按副教授每节课时报酬,时间一个学期。由于事出突然,接着电话半晌我拿不定主意,后来在主任热情地鼓励下,最后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我想,自己从事专业工作尽管多年了,对业务的熟悉还仅限于实践上,真拿起书本来给大学生上课,这毕竟还是头一次,所以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不安。但是,转念一想,既然主任受校方之托找到我,说明自己在别人眼里还是有潜质的,再说自己对专业理论也并非完全不懂,相信经过一番努力后,还是有能力担当这份教学任务的。 接到这电话时,我正出差在北京忙于工作,忙活了一天下来,躺在宾馆的床上,半天难以入睡。想起这些年来,我的变化连自己都感到惊讶。学生时代课堂上的我,是一个“文革”受毒害很深的学生。无知、叛逆、横蛮,有过无数次的不听课、旷课,更甚之,和老师发生激烈冲撞,破口大骂,差一点动起了手来------ 离开学校后,我下放、当兵、工作,虽然有过多次入校再学习的经历。但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学有所成,以老师的身份站到讲台上,重塑自己早以被扭曲的样子。然而,事实上,我好象越来越有了新的改观,在不断造就另一个我的成立。 教案还没有拿到手上,我就开始着手备课准备了,把多年来存放的一些专业书籍、论文、笔记,还有一些获奖的影视作品,一一找了出来堆放一块,一个个细细地品赏了起来。看着那些发黄了陈旧的笔记本、文稿纸,留下大量手抄各种资料的笔迹,一篇篇论文在国家专业刊物上发表的铅印字样,还有吸引万众美轮美奂的一帧帧电视画面------ 倏地,我凝视的目光有些模糊了。我所知的,我的同年人包括高考毕业的,象我这样很投入专业的寥寥无几。或许是文化底蕴不足,或许是客观重用不够,这些我也一样都存在。但是,能激励我不断努力向上的原由,可能还是源于我的性格使然,不愿无所作为混迹一生,所以,才有了今天一定的积累和体现。 现代授课采用多媒体技术,需要多种技能上的支持,如打字、制表、绘图、PPT使用。我好在平时就有些业余爱好,为此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能力。不然,处处求人,那终究不是长远的事情。然而,如何轻车熟路的讲课,把专业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寓教于乐,我在备课中一直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要求是,既要合乎谋篇开局,又能够引人入胜,还有内在逻辑上的关联性。于是,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几次易稿反复斟酌开头的篇章,直到感到比较满意为止。另外,在PPT幻灯片中,我通过上网搜寻相关的一些内容,还植入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是想要么不干则已,要么就干得有声有色。 一切在有序准备中,一天与校方电话交谈时,突然,得知所在院校远离市中心,非常偏僻且交道不便时,我有些犹豫不想讲课了。校方在得知我的住地位置,确实存在来回转车诸多的不便,他们除了表示遗憾之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这事本来就这样结束了,可是偏偏就这么的窍,另一所院校又通过熟人及时找到我,热情在电话里邀请我过去讲课,并答应我除了按副教授每节课时之外,还适当给予我交通上的一些补助。说实在的,我不是个贪财的人,但是没有钱作为价值的体现,这劳作也是缺少作用而失去意义的。 三月中旬,我按预约的时间来到学校,在宽敞的教室里,面对七个大学生,开始了我第一次上课的经历。首先,打开电脑,插入U盘,看大屏正常显示,有PPT文档输出;然后,来到讲台上,戴上老花镜,展开讲义稿,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作了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接着,言归正传,很快进入正式的上课阶段。讲着,讲着,涉及一些概念知识,我不时举出工作中的典型例子,来吸引同学们的关注和兴趣。但是,赁感觉大家听得很模糊,一问才知,他们对这一领域非常陌生,根本没有一点感性认识,于是,我马上调整了教学方案,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来到实验室摆放一些实物器件,从外观特点讲起,到性能作用的运用,逐一引导学生们入门,感觉上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初来学校讲课,感觉到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还是信赖和满意的。来学校后我才知道,我带的这几位大学生,是某省传媒大学数码摄影专业的函授生。我的专业是他们的选修课,学校有统一的教材使用。校方对我的课程有明确规定,整个学期讲课为96个课时,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各半,理论课在学校上,实践课到我单位上,并要求我拟定整个学期的教学大纲,拿出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细则。譬如,各章节的硬性规定,是一般了解,具体掌握,还是理解;考试方式是开卷还是闭卷;学习成绩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平时考勤率,二是期末考试成绩。还有教学的阶段安排,采取那些方法和措施,提供那些参考书籍和资料,等等。 第一次讲完课回到家,声音沙哑,浑身乏力,没有想像中那份愉悦的心情,反而从心底泛起了一股压力。我在外兼职讲课,单位还算照顾自己,提供了全天的支配时间。但是,经常忙碌于事务性的工作,还有少不了的社交应酬,却占用了平时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真正能静下来坐在电脑旁用功、备课,多半是在别人休闲、娱乐中进行,常常不知不觉就熬到了半夜。对我从事实践工作的人来说,备课和学习有时是需要同步进行的。许多光学理论知识,要说浅可以照本宣科,一、两句话就可以解读了;要说深恐怕有的解释,只有用数学表达式来替代。显然,这些对老师没有严格的界定,唯有竭尽全力地做好才是称职的。 讲课按拟定的计划,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上到一半,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中,还是自己讲课领会中,发现教材有许多欠缺不足的地方。有的章节拟定比较松散,可以扩充一起,加大不实内容的分裂;有的导出重要概念,缺少一定的交代,显得唐突不知所云;有的提示重点掌握,没有充实的材料,加以论述深入说明。更为不足的是,此书编写年限已久,重中之重的光源部分,缺少与时俱进系统性的介绍。还有些遗憾之处,讲述重要的光效特征时,缺少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鉴赏。发现这些问题后,我尽其所能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来弥补课堂上的缺失之处,让教书是知识进一步的延续,使学生们成为实际的受益者。 上实践课手把手指导学生,上理论课间隙与学生交流,在互动中增加了对他们的一定了解。这些90后的大学生,普遍聪明,反映灵活,直言不讳。平时很自我、有个性,不太注意小节。大多懒散、漠视,一切无动于衷,这可能与他们生存状态有关。我每次到学校来上课,六点多就起床赶往学校,九点钟正式上课时间,有的学生还姗姗来迟,我恼火时发过他们一、两次脾气。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忍着,没有太过多地严格管束他们,毕竟我是代课老师而不是家长。只是有时提醒他们,在校一年各种费用好几万,这样耗费父母的血汗钱,不心痛吗?事实上,他们不是不可知,而是难以为。看来人不经过一番历练,是难以成长而壮大起来。 五月底,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早上,我再次来到学校的讲台上。今天,是给学生们上最后一次总复习课。为了让他们学有所获,我在拟定A、B考试答卷时,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以基础内容为核心,划分了重要的复习范围。对重要概念有明示,对基本用光有指导,对复杂光效提供鉴赏方法。我一再告诉学生们,你们选修了这门专业课,能掌握考试的基础内容,将来不论走到哪里,与人交流都有一个专业的认知程度。如果将来能够涉足这一领域,或者与之相关的行业方面,更可以发挥一技之长,并有用武之地。最后,我满怀情意地寄语他们,希望大家学以致用,考出好的成绩,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全部课程结束了,我与学生们一一道别,有着难以言尽的一再叮咛;在即将离开学校的那一刻,突然有了一种不舍的情怀。我想,这是经历了某种压力后的转化,也是摄取了某种养分后的释放,还是分享了某种欢乐后的流露。我相信,在三尺的讲台上,所呈现的这一切,将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划下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01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