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阳湖中一尾鱼
执着的李城外
湖北日报讯 高晓晖
李城外,属牛,通山县九宫山人。向阳湖文化和“五七”干校研究专家。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委员兼咸宁市作协执行主席,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
想写李城外应该在10多年前,当时我还在《今日名流》做编辑。在编辑部,城外和我聊起他如何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抢救性地采访当年下放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的文化名人。我为城外对历史抱有如此强烈的使命感而感动,打算为他写一篇文章,我甚至拟好了文章的标题——《一个和6000个》。“一个”指李城外,“6000个”则指当年下放向阳湖的“五七”战士。文章没有写成,我却被城外列为他一个人的“文化苦旅”的分享者之一,分享他的艰辛,更分享他成功的喜悦。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城外这“一个”在《咸宁市志》上发现文化部“五七”干校那“6000个”时,干校和“6000个”都已如沉船一般淹没在时间的烟波之中。只有城外用一份特别的锐敏,洞穿时间之海,发现了这艘“沉船”的价值,他的目光直抵向阳湖“干校”故事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核,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当时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外为向阳湖所做的一切,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价值来,在不久的将来,关于干校文化的研究,他将成为一座别人绕不过的高山!出人意料的是,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城外果然把自己垒成了一座高山。关于向阳湖文化,关于“五七”干校,他的成果无人能及,他的热忱更是无人能及。为一件事付出自己的一生,这是他的非常之处。2010年底,武汉出版社出版了一套7卷本《向阳湖文化丛书》,这套丛书300多万字,全是李城外利用业余时间一手编著而成。著名文物专家吕济民先生在序文中称此丛书,“为特殊时代留痕,为文化名人存照,功莫大焉”,是一座纸上的“干校博物馆”。为创建这样一座纸上的“干校博物馆”,城外付出了他最好的青春年华。
读《城外的向阳湖》,从1994年春到2009年冬,他行走的脚印是如此清晰,一个人的“文化苦旅”,他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他时常独自品尝的是一个文化守望者的寂寞,但也时常收获着“莫名的满足”。1995年11月,城外在北京一连几天的采访,几乎是早中晚连轴转,14日,竟在3个小时内访问了3家(绿原、蒋路和秦顺新),城外暗自庆幸,这是“破纪录的顺利”。我还注意到城外2000年10月1日的日记:“花了一天时间,又一气写了200余封信,千篇一律:‘寄上小报,盼指正。’又让致婷屈尊糊信封,晚上一清点,寄北京的230封,其他地方包括市内101封,是寄信最多的一次。”按理,国庆节是休息日,可城外却为宣传向阳湖文化,来了个“全家总动员”。这是他全身心付出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他当医生的妻子是向阳湖文化的“义工”,他儿子李熟了(现为中戏研究生)也是一位“志愿者”。城外向外寄出的是刚刚创刊的《向阳湖文化报》。这张报纸,是他一手策划创办的,他对办好报纸“充满信心”。不仅仅是办一张报纸,这之前,他策划制作发行了“向阳湖文化名人风采”纪念封。之后,他又先后创办了向阳湖文化网,在新浪开了“向阳轩主”博客,还拍专题片,到全国各地调研、演讲。他发起成立了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创办了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
一艘历史的“沉船”,就这样被李城外一手一脚打捞上岸,并且擦拭得越来越鲜亮了。向阳湖文化品牌已经高高地树立起来了!武汉大学等高校也开始立项进行向阳湖文化研究了。一个人的向阳湖已经变成了全省、全国的向阳湖了。去年10月,一位领导视察向阳湖,对李城外执着研究推介向阳湖文化赞赏有加,并送他一个“文化李向阳”的雅号。其实,10多年来,李城外获得的雅号还真不少,“干校迷”是他,“向阳湖中一尾鱼”也是他。不错,李城外的确是这样痴迷的“鱼”,他沉潜于向阳湖中,无怨无悔地寻觅一湖文化的精髓,吐纳之间,向阳湖无声地融进了他的血脉之中,“向阳湖情结”也成了他一生一世的生命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