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从“湖北省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半年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成效初显,呈现出有力、有序、有效发展的良好态势。
上半年,该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业、旅游和民生保障工作亮点纷呈,片区孝昌、大悟、团风、红安、罗田、英山、蕲春、麻城等8个县市GDP达到319.81亿元,同比增长13.27%,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57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4.9亿元,增长29.38%,比全省平均增幅高8.58个百分点;片区共投入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43.59亿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高于全省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均超过90%。
下一步,大别山片区将加快启动第二批试点县市区,扩大试验区范围;集中精力打造大交通,打通扶贫攻坚“血管”;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特色农业,推进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增强片区“造血”能力;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新闻发布会由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举办。(孟静) 
向贫困决战:大别山片区扶贫观察 山区、老区、贫困区,湖北大别山区,集中了黄冈、孝感的8个重点贫困县(市)。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别山片区坚持不懈扶贫攻坚,谱写了扶贫开发促发展新篇章。
告别闭塞
漫山遍野的经济林,规划有序的新农村,崛起的工业园,直观地展示大别山的变化。
令人感触最深的变化,是近年来大别山区的交通建设。
19日,记者从武昌驱车前往麻城,只用了不到90分钟。前几年没有高速公路,从武昌到麻城需3个小时以上。
黄冈,是湖北省率先县县通高速公路的市州。
孝感的大悟、孝昌,是湖北省较早有高速公路的县。
沪汉蓉高铁,穿越红安、麻城。石武高铁横贯大悟,通车在即。
长江黄冈段,已经建起了4座大桥,还有两桥即将建成。
前有江,后有山,历史上大别山区的贫困,根本原因是闭塞。
如今的大别山区,不仅不再闭塞,而且成为中部的交通枢纽地区之一。
今年3月,全国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养护现场会在黄冈召开。参观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时,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说:“一条路连接7个县市,非常壮观,令人振奋!”
要想脱贫奔小康,公路尽早通村庄。李盛霖部长肯定了黄冈交通扶贫经验,他指出,农村公路建设要为实现其他扶贫开发目标创造条件。
红安县副县长童国平说,所谓区位条件,很大程度上是交通。交通好带来区位优。
红安县新型产业园位于觅儿寺镇,2009年起步建设,仅用三年时间,已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共计招商项目126家,协议投资额527亿元,被誉为老区发展工业的奇迹。分析这个产业园成功因素,毗邻武麻高速公路非常关键。觅儿寺镇的干部对记者说,从这里上高速到武汉三环,距离42公里,20多分钟就到了。
情系老区
大别山老区的脱贫,党和政府、社会各界时刻惦记在心。国家的倾斜政策,部门的扶贫项目,各界的无私捐赠,为老区群众送去温暖,为老区发展增添动力。
红安华家河镇山台联合小学,学生来自周边9个村,最远的学生上学要走10公里山路。324名小学生需要在校寄宿,但学校现有旧房只能满足80人住。中国扶贫基金会把“筑巢行动”首批项目安排在了这里。20日,记者在该校看到,新宿舍正在建设之中。校长王基群介绍,宿舍项目总投资195万元,明年开春可投入使用,到时学生住宿难、吃饭难将得到根本解决。
2009年,麻城市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中央彩票公益金扶持革命老区试点县市。该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麻城15个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7年,省政府将全省唯一的国家“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放在大悟。通过3年努力,大悟“宣吕”片区试点建设全面完成,让1.94万人口摆脱贫困。
2009年,省委、省政府将大悟、英山列为“全省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促进了这两个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采访中,谈到一些重大项目的上马,老区干部群众特别感谢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与支持。
本月16日,城际铁路与高速公路共用的黄冈长江大桥合龙。这座桥,大大拉近了武汉与大别山的距离。
时光回到2008年1月省“两会”,黄冈的人大代表提出了建长江大桥的想法。老区人民的诉求引起省领导高度重视。时任省长李鸿忠率省交通部门负责人,迅速赶赴黄冈,实地踏勘桥位,听取规划汇报。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对大桥项目给予了政策倾斜。大桥立项与建设如此顺利,超出黄冈人想象。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央、省里又出台了促进大别山区发展的战略措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大别山区被列入国家连片特殊困难片区,成为今后10年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省委、省政府于去年启动了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黄冈、孝感的干部群众表示,这是老区“过去未曾有,将来未必有”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要抢抓机遇,奋发有为,推动老区新一轮大发展。
着眼长效
求实效,求长效。近年来,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也在转型中创新。
整村推进、产业开发,整合资源、合力攻坚。麻城市宋埠镇谢湖村,去年被列为黄冈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黄冈市一名市委领导带经信委、安监局等5个单位组成工作队驻点该村,对口帮扶。工作队不满足于简单的帮钱帮物,而是培植产业,引导全村农户发展大棚蔬菜500亩。5组村民谢自然正在大棚里给反季节辣椒苗浇水。他介绍说,去年他听从工作队建议,筹资发展大棚4亩。建一亩大棚需7000元钢管,政府补贴一半。一亩大棚辣椒年纯收入15000元,比过去种棉花强多了。
据介绍,黄冈市自2003年开始实施整村推进措施,至2011年底,累计对1564个贫困重点村投入各种涉农资金20多亿元,扶持带动40多万人整体脱贫。这些村,90%以上的贫困户人均建成一亩经济林或有一个增收项目。
大悟、孝昌两县,2011年对21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中,整合投入各类扶持资金7963万元(包括专项财政扶贫资金2263万元),村均投入强度达到379万元。
搬迁、培训等管长远的扶贫方式受到片区县市重视。
红安县出台政策,引导农户向小集镇和社区集中,降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对严格按规划建房的农户,经验收后,县政府每户奖励一万元,政府贴息三年贷款一万元,户均享受配套建设公共部分一万元。
红安华家河镇阳台山新村,位于红华公路旁,清一色的小三层新楼房分外惹眼。新村上百户人家,都是近年从山里搬迁下来的。村民刘兴华说,我们这里有广场,有卫生室,有自来水,出门就可搭汽车,比过去住在山上方便多了。
麻城龟山镇石陂村,农户从山上搬到新村后,眼界开阔了,观念变了,一部分人转移到二三产业,有的办养猪场、养牛场,有的经销板栗、药材。石陂的新村呈现集镇化发展态势,成为龟山一带药材、板栗集散中心。石陂村由过去有名的贫困村一跃成为麻城全市“十强村”。(胡祥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