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旧址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记者 王婵媛/文
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至今没有出现中国工业遗产的身影。
2011年,黄石开启了工业遗产申遗的梦想: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和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等四处工业遗产被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今年3月,该项目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关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初评,这也意味着黄石的申遗梦想又往前进了一步。
黄石的工业遗产价值何在?它离“世遗”标准有多远?工业遗产如何保护利用?
22日,活跃在国际、国内工业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们汇聚黄石,为黄石工业遗产申遗抓方开药。
工业遗产,世遗中的新面孔
提到世界文化遗产,你脑海中出现的是壮美的名山大川?是巧夺天宫的历史建筑?还是野性十足的原生态古村落?
其实,世界文化遗产也有另一张面孔:破旧的厂房、生锈的焦炉、密集的管道……见证了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工业遗产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股新潮流。
22日,在黄石工业遗产片区申遗专家咨询会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文保专家查群介绍:从1978年至1991年,全球仅有9处工业遗产申报世界遗产。但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有三四个工业遗产项目申报世遗。截至2011年,世界范围内共有54项工业遗产申遗成功,其中22项与矿业有关。
“我最难忘的是德国鲁尔工业区,大型煤气炉被改造成一个天文博物馆。”不久前在黄石召开的2012中国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如是说。他提到的鲁尔工业区,正是通过改造,将破败的工业矿区打造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幸运的是:不必去德国,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就有大量工业遗存期待着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改造,让它们重新“活”起来。
申报世遗,黄石是不二之选
“没有想到这里的矿业品质如此之高,从上到下的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如此强烈;没想到黄石是一座风景秀丽、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在参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天坑”等工业遗产之后,查群,这位出生在黄石,此前却从未回过黄石的文保专家感叹:“真该早点回家看看。”
来自清华大学的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匡则直言:“申报世遗,黄石是不二之选。”
李匡说,目前中国只有都江堰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产业类遗产,但都江堰是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建设的,只属于广义上的工业遗产。以工业革命为界,此后的中国工业遗产没有一个进入世遗目录。
“从工业历程、自主发展工业的角度来看,黄石是具有代表性的。”李匡从他十余年的工业遗产研究经历出发分析:晚清政府主导的工业以国防工业和军工业为主,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基础工业,以汉冶萍为代表的黄石工业遗产是中国自主发展基础工业的杰出作品。
在李匡看来,黄石的工业遗产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中关于狭义的工业遗产的要求。“所以申遗,不仅是黄石的事、湖北的事,更是国家的事。”李匡兴奋地说:“黄石如果申报成功,将填补国内的空白。”
清华大学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伯英博士高度概括了黄石工业遗产的特色:从单体上看都不是世界第一,但整体上看却是独一无二。
专家支招,让遗产“活”起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导阙维民教授分析:钢铁、水泥只是矿业的延伸加工区,黄石申遗中的特色优势在于“矿”。他建议黄石主打以“矿”为特色,同时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
阙维民说,黄石申遗的系列虽然是物质遗产,但与非物质遗产是联系的,不可偏废。“黄石的神舟会是青铜文明时期的代表活动,是青铜的发掘给了神舟会一个物质基础。”阙维民希望黄石在申报中能够利用已有的优势,强强联合。
刘伯英博士也建议黄石以“矿”为思路,将黄石所有的工业遗产脉络梳理清楚,置身于国际视野中比较、发掘自身的优势。
与会的专家认为,工业遗产要与城市融合,重新焕发活力。
“华新(水泥厂旧址)这么大的规模,能原封不动地保护下来非常不容易!这么好的地段,不卖土地、不做房地产开发非常不容易!”刘伯英博士对黄石市政府及企业做出的努力非常感动。
“全用博物馆式的保护是不现实的!”李匡指出,工业遗产的特点是占地面积特别大,这决定了不可能把它放进博物馆里藏起来,因此应该注重把相当大的空间转化为城市的公共空间。
身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在中国内地唯一的观察员,阙维民教授介绍了德国、俄罗斯等过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模式:博物馆公共空间。“空旷的场地可以改造成音乐厅、会议中心;焦炉可以改造成餐厅,也可以改造成摩天轮。”阙维民建议通过类似的改造,让工业遗产“热”起来,吸引更多的人群,带动当地的服务设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