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6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 积分
- 31361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
今日大冶讯(记者 李雯)22日,第二届中国(黄石)矿冶文化论坛在黄石召开,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理和保护委员会主任冯海潮、副主任张国祥等人代表大冶出席。会上,关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深度探究成为一大亮点。
铜绿山古矿冶炼起源时间、冶炼技术的源头、产品的流向和需求对象等问题是此次文化论坛讨论的焦点。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树祥、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延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德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薛毅、湖北理工学院矿冶研究所教授陈继林等专家学者针对这些疑点、难点进行深入探究。
中国远古时代可能存在一条青铜之路
“在中国远古时代可能存在一条青铜之路。”陈继林的这一大胆的观点让会场炸开锅。陈继林剖析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地表炼铜废渣量约有40万吨,这可以推算出铜绿山古矿共炼出纯度在93%以上的粗铜10万多吨。再加上大冶地区数十处青铜时代的古铜矿所产粗铜,其数量应该是铜绿山古铜矿产的粗铜的数倍之多。而现在在大冶、黄石市区出土的古代文物中,除了铜斧之类的铜制采矿工具外,很少见到其他铜制用品,铜绿山古矿遗址及大冶周围地域也从没有出土过铸铜作坊,那么这几十万粗铜到底运到何处?
经陈继林考证,他认为铜绿山古铜矿粗铜应流向大小方国及中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冶铸技术在商代中期已经成熟,随州的编钟、盘龙城等地的青铜制品使用比较广泛,大冶地区铜矿资源丰富,这些粗铜原料只能产自当地——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为中心的青铜矿区。夏商文化地不断南下,促使铜绿山粗铜在供应荆州的同时流向中原等外地。在中国远古时代可能存在一条青铜之路,沿着这条路,粗铜不断注入中原王朝。
六大特点剖析古铜矿井下安全开采
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理和保护委员会主任冯海潮、副主任张国祥两人多年研究,一起探究铜绿山古铜矿井下开采是否非常安全、是否从未发生过死亡事故等问题。
经研究发现,铜绿山古铜矿井具有出口多,容易逃生;距离近,便于施救;地势高,没有水患;结构牢,不易坍塌;破坏小,结构稳定;空间小,不易伤亡等特点。
铜绿山矿区古代用开拓坑道的方法采矿,竖井、盲井、斜井和平巷较多,如果发生险情,极易逃生,即使一个井口遭破坏,也容易从其它井口逃出。从考古发掘情况看,铜绿山矿区古代开采的竖井一般在30—50米深,在发生井下安全事故时,如果矿工被困由于平巷不长,也容易组织抢救。根据史料对各古矿井遗址发掘数据分析,由于古代井下坑道多数高于大冶湖水位,即使有少数坑道低于大冶湖水位,也因远离大冶湖,加上矽卡岩矿床不渗水,井下坑道中的水很容易排到井外,不对地下开采构成威胁。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井下采矿遗址的木框架结构支护的方法有二种,“密集法搭口式接头”和“间隔法榫口式接头”,2种支护方法非常牢固,加上支护使用的木材大多是青刚栎,这种材质非常坚硬,不易折断,能够承受压力,不易坍塌。现代大型矿山井下开采的巷道截面积都大于9平方米,有的像蓝球场那么大,如果发生冒顶事故,其产生的冲击波足够致人死亡,而古代春秋之前的井巷大多为0.6×0.6米,人在井下只能爬行,到战国后期因支护结构改进,井巷一般也在1.1—1.3米之间,最大不超过2米,即使发生事故,矿工被压伤概率较大,死亡的概率较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