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口镇的几家餐馆每年都大量的在氵韦源口收购螃蟹,然后再打上他们的品牌售卖,生意十分火爆,最后卖出去的价格比进价翻了一番,我感到心里很不平衡。”昨日,韦源口镇一螃蟹养殖户辛双向记者透露出本地螃蟹目前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记者从氵韦源口镇政府获悉,今年上半年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受理的“韦源口螃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进入到公告审核阶段,年内有望获批成功。届时,韦源口螃蟹将迎来一次全新的发展契机。 尴尬
风头被河口抢走
辛双是随州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嫁给了韦源口镇沙湖村村民肖刚勇。“我以前就听说过沙湖村产的螃蟹色艳体大,美味可口。”辛双说,“听村里人讲,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螃蟹一斤就卖到了一百多元,而且买的人并不少。”
1996年起,为响应“田改湖”的国家政策,沙湖村不少田地改为了内湖,许多村民纷纷养起了螃蟹,少数养殖户因此尝到了甜头。2005年,在外打工多年的辛双和丈夫投资了近60万元承包湖面投放蟹苗。
经过多年经营,辛双家的湖面面积达到了三千多亩,亩产200多斤螃蟹,手下雇佣了十多个村民帮忙养螃蟹,一年能净赚二十余万元,是沙湖村最大的螃蟹养殖户。现在,她家的螃蟹远销国内外,前不久还有香港的老板过来收购螃蟹。
不过,辛双也有些不甘心。她告诉记者,河口镇距离黄石城区更近,交通便利,有几家大餐馆烹制的螃蟹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去他们那吃螃蟹的人络绎不绝。“河口镇没有一家大的养殖中心,螃蟹基本靠我们镇供应。”辛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那几家餐馆收购螃蟹的价格是每斤80元,而卖出的价格高达160元,直接翻了一番。“很不甘心,如果韦源口螃蟹能有一个响亮的牌子,肯定能赚得更多。”辛双说。
过去
比阳澄湖先出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养殖户中能做到辛双家规模的并不多,而且因为养螃蟹的工序太过繁杂,很多当年很早就承包湖面的养殖户都半途而废了。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本地螃蟹养殖业仍面临着质优价低、大量韦源口蟹贴外地牌,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况。因此,大多数养殖户根本赚不到钱,便选择了放弃。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韦源口的螃蟹甚至比阳澄湖大闸蟹更早出名。韦源口镇副镇长樊山玉介绍,由于那时候全镇一度过于分散养殖,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产品品质不一,严重制约了本地螃蟹市场知名度的提升和产业扩大发展。另一方面,本地养殖户只靠个人跑市场的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影响较大,在生产管理中凭经验管理,靠天致富,缺乏有效的科学化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养殖规范,未能形成产销及加工一体化经营竟争力。
展望
依托“国标”谋发展
为了改变由于养殖分散和品牌缺失造成市场混乱,有质无价,有品无牌的现状。今年上半年,在当地政府和工商部门的努力下,“韦源口螃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被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
韦源口工商所所长李祥松说,目前,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进入到公告审核阶段,年内有望获批成功。“该商标是全市第一个水产品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是全镇人民享用的一种知识产权,是市、县两级政府实现商标富农战略的重大突破,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意义深远。”李祥松说。
樊山玉则向记者描述了未来发展的前景,一旦地理商标获批后,螃蟹的价格至少能提高一倍。届时,镇政府也将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响该品牌。“举办螃蟹节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樊山玉说,随着棋盘洲新港物流园区的蓬勃发展,韦源口镇正处在发展的绝佳时期,依托“国标”,顺势将“韦源口螃蟹”这张黄石乃至湖北特产的名片打响。 〉〉链接
韦源口螃蟹主要产于氵韦源口海口湖,太泊湖和沙湖等,约占当地水域面积98.2%,水域面积约有3.2万亩。由于内湖与长江相通,是螃蟹天然寄生的港湾,这里有着悠久的吃螃蟹习俗,人们了解螃蟹生长习性。改革开放初期,广大村民自发从事螃蟹养殖,出现许多万元户和富裕村。现有水产养殖户109户之多,直接从业人员400多人,年产值640多万元,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80%,主要销往上海、江苏、福建、安徽、江西和湖北等地。
目前,氵韦源口螃蟹已通过农业部审批为“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