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苏白 于 2012-10-1 22:10 编辑
老刘 邹剑川 老刘这个人没什么好说的。以前,他还写一些东西,即便不写,也会把十年前的旧作拿到报刊上晾晒。还是勉强可以说一说,摆一摆的。但他现在不写,也不晒了,真没什么好说的了。 老刘常被人称作贤水、村长,为此感到苦恼。所以起了个笔名,换了个马甲叫阿冰。但你伪装成阿冰,大家都不知道你是老刘了么?你字里行间的那股气息,你笔墨间的那份狡猾,都深深地出卖了你,马甲无效。但老刘也有玩套路蒙过我的时候,他还有个网名边走边想,这个笔名当然是得名于湖北电力报社给他弄的那个非法出版物。这个网名在网易很久,我居然有几年一直没注意,没发现。真是会潜伏啊,不去谍战剧里跑龙套太可惜了。老刘给单位文学女青年讲课的时候,女青年们问,刘大师,你的笔名是什么呀?老刘说我没有笔名,我就一个本名还没混出名,还搞那多笔名。我就一个本名刘贤冰。话音未落,胡成瑶就给他响亮一耳光,报上就发了一个署名阿冰的文字《高考与鞋子》,你就忽悠吧。我也懒得在单位的文学女青年面前揭穿他了。 老刘被业内一些名记称作贤水,我认为这可能和老刘的私生活有关,也可能和季节有关,贤冰到了夏天,融化了,那不就成贤水了。但我一向对别人的私生活不感兴趣,更不热衷八卦狗仔。老刘还被一些美女编辑称作村长,这好像和他们一起去了一次俄罗斯还是朝鲜有关。 老刘有一次忽发奇想,真地跑到村里去当干部了,一去经年,老刘被熏陶地越来越乡土了。当老刘穿梭在城市时,忽然想到自己原来是个村干部,这种内心的焦灼和不安发生了裂变,在城市小资美女的催化作用下,老刘心中的块垒和坚冰融化成了液态,又经过长期的沉淀积累后,升华雾化气态之后形成结晶体固态。老刘终于写出了《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这样的作品,获得了全国级别的散文奖项,这也是老刘若干年前最后的一次文学爆发。很多高考、中考试卷里,考生分析老刘此文的中心思想,某个句子,某个段落什么意思,恨不得上升到哲学、心理学、人类、宇宙的高度。其实要我以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以一个老刘同事的身份分析,实质就是村干部的条件反射,在城市里,看到什么都想到自家几头牛、二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 老刘是个才子,这是不容置疑的。他做过腾讯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委,他做过网易文化的版主,他是中国第一个在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开专栏的文学作者,注意是全国第一个,不是湖北。他在很多报纸上,凭借自己的文字技巧,骗过很多女编辑的稿费。老刘还是网络、报纸、杂志、图书、公文、电视、舞台表演、广播八栖作家,写作文体涉及随笔、杂文、诗歌、散文、小说、故事、段子、笔记、简讯、消息、通讯、深度报道、述评、社论、言论、领导讲话、年度总结、通知、论文、演讲稿、舞台串场词、主持人台词、电视解说词、广播新闻。在写作载体、花样上,已经超过了老王。但老刘的重大问题是长得不才子,这使得他想成为风流才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此老刘的脸色日益的村干部起来。 但老刘还是很能给自己制造阳光,以便逐渐灿烂的。在我这名曾经的政工员耐心细心思想政治工作下,更重要地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爱护下,更关键地还是他自身的努力下。老刘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镇工作。完成了从村干部到乡干部的华丽转身和蜕变。在从城市撤退之后,他潜伏在村里,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终于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部署,到达了华容镇这样比较大的市镇。言传身教地给不广大粉丝上了一堂生动的今天我们大踏步后退,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前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到达华容镇之后的老刘时,他那欢呼雀跃,神采飞扬的表情,当时我真想掏钱给他买一张旧船票,让他登上去1931年大上海的客船。 老刘到达大城镇华容后,又一次解决了单身问题,实现了事业爱情双丰收。还成功击败了地方实力派文阀,党内多年盘踞梁子湖湖区坚持文字麻雀战的撰稿游击队队长吴中丹,当上了鄂州供电文学协会的会长,并粉碎了党外左倾盲动冒进分子苏白同志企图连任新闻小组组长的阴谋,亲自担任文协新闻组长。文学、新闻一手抓,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又一个写作春天。 但愿这是老刘文学上的又一个春天,文学上的一次勃起和爆发,没有老刘的湖北电力文坛,是残缺和不完整的。没有老刘的湖北电力文坛,也有那么点冷,至少我觉得有点孤独。 2012年10月
老刘,刘贤冰,湖北电力文协会员,鄂州供电文协会长,原湖北电力报鄂州记者站站长,曾担任网易文化版主,中国当代较知名网络写手和报刊写手。湖北电力新闻、文学大牌。刘贤冰文字散见中国300余家报纸杂志,曾获国家级散文奖项,在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等报刊开过个人专栏。
此为武汉某报纸半命题作文,也是我在该报开的一个专栏,世相人物,主要写我所熟悉的文人、记者、编辑、传媒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