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诗歌
邹剑川
我曾经是一个热爱诗歌和写作诗歌的人,这个过程长达十年之久。1999年以后,我就很少写诗了。为什么不诗歌,也许诗歌是属于少年的,一个人一旦离开象牙之塔进入现世的洪流,面对商业和主流的文化以及旁人的看法,可能就会被同化。
进入90年代诗歌开始没落和边缘了,我所喜欢的汉语诗人顾城、海子都死去了。他们的死或者是一种预言,也或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80年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这个年代大小诗人们享受了最耀眼的荣光,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但是诗歌为什么会没落,这是一个我至今没有明白的问题。
22岁以前我大量的写诗,一个写诗的人往往不写别的东西。因为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最美的语言艺术,也是最本质和最有思想最自我的表达。真正的诗歌往往是很私人很自我的写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以为除了诗歌其余的东西都不能称为文学。
但真正的诗歌的写作是痛苦的,和真正的文字一样,它们往往来源于苦难,忧郁和艰苦,在一种极端压抑状态下的自我更接近诗性质的光芒,“愤怒出诗人,忧郁出诗人。”这样的话是有一些道理的。
但现实社会的人们的阅读往往倾向于轻松、消闲和通俗。
报纸的大量发行占据了人们的大量阅读空间,报纸是大众媒体,追求的是多数受众,以时新性、趣味性、休闲性、大信息量、最大可能的被大众接受为标准,这与文学尤其是诗歌的本质是有一定距离的。
在新闻传媒不发达的年代,纯文学刊物是主流,是主要精神文化阵地,但报纸、通俗杂志的迅速发展,占据了主流后,阅读者是大众,写作者是大众,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是不同的。
网络发展后,出现了网络文学,它没有把关人,比较随意,更自我和个人化,这似乎比较接近文学的某种本质,但又显示出缺乏社会指导意义和人文关怀以及责任道义感的倾向。因此,网络文学、大众文学、精英文学哪一个更好,目前尚无法断言。
在网络诗歌是繁荣的,但奇怪的是至今似乎没有出现特别的在全国范围可以叫得响亮的诗人,网络诗歌带给人发表快感和文字被阅读理解批评的快乐,这又使得一些浮躁的东西流行。
从艺术本质上讲,诗歌应该是孤独的,痛苦的。当置身于宏大的网络话语批评洪流里,诗歌是否还能坚持其本来的面目,作者又是否还能坚定自己的探索和观点?
精英的边缘,大众的排斥,网络的浮躁似乎都不利于真正诗歌的出现,因此你是否还要诗歌?
对于个体来说,写诗是痛苦的,尤其是在创新和突破的时候,写诗的人往往要关注哲学,研究汉语的节奏张力结构。
当诗歌被赋予太多的意义,并试图表达人类和世界的声音和本原时,它就太沉重了,个体也就无法接受了。所以写作成为一种痛苦。当精英人物在艺术的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越来越孤独的时候,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否会理解他们?
当作品被标上看不懂,不明白这样的标签 的时候,无处发表的时候,你是否还有信心去文学,去诗歌?
在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懂得适应潮流,所有的人知道你写作的时候,第一句话都是问你发表了多少,发表在什么地方?稿费多少?你不能说抽屉文学写给自己的东西是作品,是给未来的人们的。
为什么不诗歌,在普遍功利的时候,写作是追求发表追求人民币的因为大面上这个社会对诗歌的需求日益萎缩。写作更多的考虑的是读者是否接受是编辑是否接受。因为你的写作是给订户是给人阅读给编辑采用的。
你可以写一些给自己的诗歌,自己的文字,但是它们不是属于别人的大众的,文字只有发表被人阅读才成为文本,文本只有对读者发生作用,才成为作品,至于诗歌,属于自我爱好和自我修养。
为什么不诗歌?因为每个时代每个时期有自己的话语,自己的说话和叙事主流。你要做的是适应,而不是背叛,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字是商品也是艺术,商业文化也是文化也是文学,而纯粹的旧式意义的诗歌,已经不是一种可以赢利的商品,所以我不诗歌。
2003年作品
时年26岁,为某央企基层巡修工助手(学徒、工人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