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尉
 
- 积分
- 3139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
|
当您开车行驶在磁湖边,有没有感觉到湖光山色,灵气袭人,宛如画中游;当您穿行于黄荆山脉,条条隧道连着老城、新区,有没有感觉到厂房林立,经济开发如火如荼…… 眼前的一切,正是黄石抢抓“黄金十年”战略发展机遇,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实施“三大战略”、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大名城”的生动写照。黄石,犹如一本打开的城市书卷,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理想和抱负。
从“一业独大”到“多业并举”
7月3号,湖北省“培植千亿元有色支柱产业”现场会在黄石下陆区召开,吹响有色千亿元产业冲锋号角。这是今年全省在黄石召开的第三个现场会,以大冶有色公司为龙头的有色金属产业,有望成为全省第十个千亿元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做优铜产品精深加工,让大冶有色焕发青春。有色产业是黄石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三千年矿冶之火,铸造了黄石“矿冶文明之都”的辉煌,也注定了“矿竭城衰”的尴尬。到2007年,大批矿山相继闭坑,主体矿山进入衰退期,可采资源严重不足。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黄石“上加霜”,曾一度有70%左右的企业减产停产,财政收入绝对值首次出现下降。
如何从困境中突围?黄石的答案是:转型。“大产业是经济转型的核心。”黄石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晓波说。近年来,黄石在产业发展路径上,坚持集群化推进;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坚持园区化建设;在产业发展方式上,坚持高新化提升,产业发展实现了由资源产业“一业独大”向优势产业“多业并举”转变。
从“地下”延伸到“地上”,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化工医药四大接续替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提升重工业占比下降近5个百分点。
目前,黄石有4家企业产值过百亿元,引进7家世界500强企业,1家企业产销量居全球前三位,2家企业产销量居全国同行首位,4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行列,3家企业获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黄石先后被评为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今天,黄石产业转型之路愈加稳健、清晰:形成聚集发展、内涵发展、持续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到“十二五”末,黄石力争达到千亿元产业2个、500亿元产业1个、200亿元产业6个的目标,产值过100亿元企业在10家以上。
“沿江发展”到“一江两湖”的城市格局
依山、滨江、环湖,黄石的自然禀赋得天独厚,也注定了黄石的发展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沿长江,环磁湖,再到“一江两湖”(长江、磁湖、大冶湖),黄石的城市格局在新与旧、小与大间书写魅力。
黄石的城市中心先沿江而行,再环绕磁湖展开。受限于黄荆山脉和长江,城市呈现组团式的空间布局。越过黄荆山脉,打通阻隔,城区向更广阔的区域挺进,曾是数代黄石人的梦想。
架立交桥,修隧道,黄金山工业新区应运而生。黄石市区与大冶城区由此融为一体,“一江两湖”的大城市格局由此拉开。
围绕“一江两湖”,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8个省级工业园区星罗棋布。近3年来,全市8个省级以上园区集聚各类企业3815家,累计完成投资520多亿元。
如今,黄石正举全市之力加快“一区八园”建设,统筹推进“三园一带”(黄金山工业园、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北工业园,沿江经济带)开发,基本形成了“一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增长核)、“一带”(沿江百里经济带)、“一轴”(106国道、武九铁路、大广高速发展主轴)的发展新格局。
蓄势积能,只待一跃。航向已定,黄石正奋力向“超六十、跨双百”迈进:城镇化率超过60%,城市建成区面积跨200平方公里,人口跨200万,形成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格局。
“依赖资源”到“超越资源”的思想观念
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是为“凤凰涅槃”。
集群发展理念、功能化发展理念、“两型”理念、统筹理念……对于黄石而言,从“依赖资源”到“超越资源”,彻底跳出千百年来的“恋矿情结”,便是一次完美的“凤凰涅槃”。“黄石的历史证明,转型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在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黄石现场会上,省委书记李鸿忠说。“转型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立足资源、超越资源。”省长王国生为黄石转型指明方向。
顶住金融危机冲击,关闭城区小锅炉50多座、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打造“效率最高、收费最低、环境最优”城市,强力推进“大部制”、“两集中一代办”、警务体制改革等改革……理念的提升,犹如剂剂良药,治愈了资源枯竭的伤痛,让黄石走上了一条转型跨越发展之路。黄石市委书记王建鸣指出。“转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不是资金、不是项目,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观念一变天地宽。自2008年至今,黄石先后争取到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开发性金融支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和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建设试点城市等9个“国字号”试点。
2010年,黄石成功举办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暨黄石建市60周年庆典,矿冶文化魅力不断彰显,“精神资源”与日俱增,干部群众“精神区位”持续提升,转型压力正转变为向体制机制创新要资源、要空间、要发展的强大动力。
今年,新一轮“双迎”已经圆满落下帷幕,“超越资源,转型跨越”的风帆已高高扬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