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祠社戏文化探访录
一、我与伍家祠的情缘 伍家祠,是阳新县王英镇国和一处伍氏的家祠。据说原坐落在三溪镇军林村境内,至清康熙年间,迁至现址。就现址而言,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前些年,被县文物部门申报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仅此,可见伍家祠在阳新古民居中已有了自己足够的文化地位了。 我对于伍家祠的了解有着三十多年的渐进过程。第一次见到伍家祠是我去温泉上学读书,路过伍家祠时,她在窗外给我一个掠影。那时,我对于她的认识,就是很好看。黑瓦灰墙,屋檐高翘,屋顶的滚龙墙生动活泼,屋顶檐下一尺左右的白石灰墙面饰以卷草纹,颜料画,古色古香,极为动人。 对于她有着稍进一步的认识,则是一次我与县林业局的同事一道到国和公社南北二山,进行飞机播种山地资源调查的一次机缘。当我们路过伍家祠门前时,我被伍家祠别致的建筑美和书法美所吸引,便驻足端详着“伍氏宗祠”几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字匾。那一笔一画中所透射出来的文化力量,似乎穿透了我的心房,让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不知所已——古人写的字太好看了。笔画之间如此精妙的配合,横竖撇捺充分体现着力与美的彰显。当时,恨不得自己“钻”到那笔画中间,永远享受那里面的书香与才气。 从文化的角度上来关注伍家祠,那是本世纪初的又一次机缘。我陪同湖北日报集团的领导及其机关工会的同志一起,送温暖到伍家祠所在的大田小学,湖北日报社装了一大汽车的桌椅板凳给学校学生作课桌。当时,受到了镇、村领导的热情欢迎。其间,我陪同日报社社长助理陈新同志一同参观了学校旁边的伍家祠。记得那也是一个秋日,秋阳高照,旷野清新,远山如画,近树参差。伍家祠大门两旁贴着通红的对联,石雕的门楣上渔樵耕读等人物花草栩栩如生,大门两旁一对鼓形的石雕,上圆下方,听人介绍这叫“门当”,也就是俗称的门当户对那个来由之“门当”。虽当时是大门紧闭,但左右二门洞开着。我们循着左门进入祠内,只见所有门柱,都贴满了对联。询问本地人才知道,这是伍家祠的习俗,每年逢秋社(农历每年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之期,伍姓合族,在此祠内祭祀祖先,演唱社戏三日三夜。这一习俗,古已有之,“文革”期间中断,但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以来,至今年年如此,从不间断。我一数那琳琅满目的对联,足有三十多副,让我好一阵感叹——这里文化氛围太浓了。待我咨询这一风俗在本地有多少姓氏传承时,答曰:独此一家。又问伍氏是什么情由如此传承?答曰:纪念先祖子胥公贾、彭二太夫人及三位恩人。闻此,我甚感惊讶:社戏,我仅在书本上读过鲁迅先生关于社戏的文章,知道社戏这个名称。至于为什么唱社戏,社戏有什么讲究,则全然不知。而且在鄂东南之今日,仍有一姓一族为着纪念一个人而年年唱社戏,那该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力量作支撑啊!望着这贴满对联红彤彤的祠堂,心中更是生出了难以形容的激动与喜悦。 今年,我早早地关注着伍家祠的社戏。自打立秋之后,我就与在王英的朋友联系,伍家祠什么时候唱社戏?尽管让朋友弄清楚“社戏”这两个字,要多费许多些口舌,但自己仍是不厌其烦。不巧的是,黄石今年世界女子乒乓球邀请赛半决赛、决赛也在同一天的档期。在黄石这个家门口看世界级乒乓球大赛机会是难得的,且与我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紧密的关系,理应就此机会,设法一睹世界各地巾帼英豪的赛场英姿。然而,我自己也解不开这个心魔——伍家祠社戏太有诱惑力了,我不能不看。通过多次权衡,看社戏的想法占了上风。九月二十二日晚,与王英伍家祠村彭支书取得联系,得知社戏是二十三日晚上演出,但祭祀祖宗在二十三日上午八点钟就进行。闻讯,我当即改变行程的时间,二十三日早上六点半钟出发到伍家祠,观看伍家祠社戏的核心文化部分——祭祖先。 二、伍氏宗祠的秋祭 据伍氏宗祠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伍修利老人介绍,伍家祠的秋祭是分户安排的,即伍氏家族十二个房头,以六个大户(人丁多者)为单位,轮值。另外六个小户(人丁较少者)每三个小房头合成一个单位轮值,计分八个单位,每个单位轮值一年。当值房头要负责当年祭贡及社戏演出的全部费用和,其它七个户头,则免费参与其中。如此依次安排,秩序井然。 今年是伍氏显泰户当值。听介绍显泰户是大户,平时居住也很分散,有国和当地的,也有阳新其他各乡镇的,还有县外与省外各地的。很巧的是,当我和同伴从伍氏宗祠正门进入祠堂内时,遇见了我的富池老乡伍正明老师。我与他简单寒暄几句后,得知今年伍氏祭祖典礼仪规,源于他八年前的整理与导演,心中甚是感佩。为了目睹典礼的盛况,便进入祠堂第五重——祭祀祖先的场所。 祠堂第五重与第四重之间是用木板门墙分隔的,也分中门和左右二门。从中门入内,只见香柱所、酒樽所、浆盛所、牲栓所、陈设所、茶樽所、浣洗所七所分设,灯笼高挂,彩旗环绕,香炉焚香,几案燃蜡。发炮、启鼓、鸣金、奏大乐、奏小乐,仪式庄严肃穆,主祭执事、进馔者、读祝者、宣词者、歌诗者、通赞者,一律身着黑袍,头戴礼帽,毕恭毕敬,仪态端庄。尔后的酌水、净巾、授巾、浣洗、序立、整冠、撩衣、拂尘、鞠躬、排班、对揖;待到省香、省酒、省器、省馔、省牲、省茶程序,则是一呼一应,此呼彼答,繁而不乱。及至宣读请神文、戒词、禀神文、歌迎神之诗章;算是完成了第一章程。嗣后,迎神、降神、献樽、安箸,初献礼、读祭文、歌初献礼诗;亚献礼、歌亚献礼诗;三献礼、歌三献礼诗;则是完成了第二章程。随着行侑食礼之开始,歌诗生序立、朝揖、排班,开始诵诗,诗曰: 三牲俱备兮,尔肴既将。 礼仪奠愆兮,后辈惶惶。 春秋二祭兮,以祀以享。 以妥以宥兮,敬请酣尝。 至此,祭祀仪程完成第三章程。这也是整个祭祀大典的上半部分结束。待到休息半刻,祖宗享用完毕,再启第四章程——也即下半部分。 下半部分一开始,则由司馔者进献茗茶,歌诗生,歌茗茶之诗,第五章程是酌酒、献胙、宣读祝嘏词;第六章程宣读训词,第七章程宣读辞神文,歌诗生,歌送神诗章。全部祭祀活动便告结束。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祭祀大典,恍若千百年前的周礼沐浴着我的身心一般。我在现场中再三让我的同伴注意祭祀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资料的录像,也是基于对这一资料之获得的无比珍视。我想象不出在我身边,居然延续着传统文化的周礼仪规,且是这样年复一年。可以肯定,这将是阳新传统文化又一瑰宝,我感谢我的乡亲,是他们孜孜以求,为传统文化的保护默默地奔走着,奉献着;也是他们为着阳新传统文化的传承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传播着和执着的重复着。在此,我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