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五龙宫
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武当山五龙宫! 放眼望去, 仍可以感受它在几百年前的森严威仪、大气磅礴, 虽然残留的道观已经千伧百孔,一种穿越历史时空隧道的感觉由然而生,伫立在身边的这些残垣断壁、红墙翠瓦,脚下踩着的铺路青石、野花杂草,无不向我散发着千年的道教文化。默然中,这座历经沧桑的道教名胜,如此的空旷、辽远.千年的故事在过往中穿梭让人不能自己, 让所有的过往都显得那么渺小! 五龙宫坐西朝东,背依灵应峰,上接五龙峰,环绕清幽,状态原始,历史上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应之地"。我国古代著名道教人物尹喜、尹轨、马明生、陈抟等,都在这里修道有成。武当道教认为五龙宫这块地域是"神龙洞府",是群仙神龙居住之地。所以,过去这儿曾立有一块碑,上面刻着"洞天在近,过往低声"。以此告诫人们,这儿一面接着天庭,一面连着神府,在此过往要静肃低声,以免惊扰神灵。
武当山五龙宫全称兴圣五龙宫。在武当山天柱峰以北,东距玉虚宫15公里。它是武当山建筑最早、别具一格而又引人入胜的八宫之一。相传唐贞观年间(627一649)天下大旱,均州太守姚简受命来到此地筑坛祈雨, 见有五龙从空飞降,倾刻,大雨倾盆。这是武当道教声名大振的开始。唐太宗在灵应岩下兴修五龙祠,成为武当山第一座皇室敕建的道观。到了明代,武当山成为“皇室家庙”,得以大规模翻新,作为“九宫九观”之一,“兴圣五龙宫”也扩建为包括850间庙宇在内的建筑群。盛极而衰,清王朝不崇道教,民间的宗教活动不足以支撑武当道教的庞大规模,五百多处古建渐成废墟一片,而民国年间的一场大火彻底烧毁了五龙宫,只剩得残垣断壁,留存至今。 五龙宫附近的道教遗存非常多,华阳岩、尹仙岩、灵应岩、凌虚岩、老姆岩、自然庵等,那里不仅风景优美,也是武当道教发展史的历史见证 萧瑟的秋风、残破的宫墙、碑亭和殿宇的屋顶上,枯黄的衰草在秋风里轻盈的摇曳,极象一位饱经岁月风霜的老者稀疏的苍发,老态龙钟、苍凉悲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