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冬之语 于 2012-10-15 09:37 编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朱时茂和丛珊主演的《牧马人》一举夺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金鸡、百花双奖,也一举捧红了朱时茂和丛珊,这部电影的故事改编于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 《灵与肉》这部小说距发表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从其思想和故事来讲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样的是对前途的选择,同样是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同样是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这篇小说中,最有生命力和光彩的莫过于丛珊所饰演的秀芝,她能把那一片贫瘠的世界,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注入生命和活力,如同我们千来来依赖的黄土地,给予力量和源泉。 现在的社会,在物质的引导下,很多地方已经失去了方向,人们只是在重复的工作、挣钱、消费,享受,仿佛人这一生便以此循环,而且还认为是必须与必然的。重读这篇短篇小说,除了能带来心灵上的共鸣,也能重新品味生活的简单与从容,重新审视自己。 小说的作者张贤亮, 1957年因在《延河》上发表了一篇诗作——《大风歌》,却因为这首诗歌被打为右派。这首诗现在读起来,实在看不出来哪一点表现出来“右”,不过是歌颂与进取罢了,由此可以想象得出在文革时候的文字狱也是厉害得很。拿现在的观点来看,真的很难相信仅凭这一首诗便让张贤亮经历两次劳教,一次管制,一次“群专”,一次关监。而时间跨度从1958年到1976年漫长的十八年。 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经历过这些打击,想必会一蹶不振,或是在抱怨和仇恨中度过余生,更或许从此后就接受这命运的安排,庸庸碌碌一生。而张贤亮没有这样,他依然坚守住了自己的世界。这段经历或许对于他来讲是痛苦也是不幸,却也让他更懂得了人生,更懂得了深刻,让他的视野更开阔,更知道自己应该走的道路,那便是追求、坚守与执著。 人们常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或是财富。其实有很多苦难并非人自愿的选择,但能在苦难中破茧成蝶,涅槃重生,那才是勇敢者的力量,就好象有人说过,在命运的颠簸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而张贤亮做到了,尽管某些人眼中只看得见他的苦难与挣扎,却忘记了他那灿烂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