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201
中校
聯合國交通規劃署署長 大黃石交通規劃特派員
  
- 积分
- 17558
 
IP属地:广东省广州市
|
本帖最后由 黄石崛起 于 2012-10-12 16:19 编辑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记者 曾丽妮 见习记者 金晶 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册上,终于有了中国人的名字。
数年前,黄石市文化局局长曹树莹旅行到了瑞典,经过诺贝尔颁奖台,他就在想:什么时候能有中国人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就在昨晚,19:04分,曹树莹的手机响了:“网上的消息都出来了,说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正在吃晚饭的曹树莹一怔,随后一阵狂喜:“真的是莫言!”他端起手中的酒杯,和朋友连干三杯。
这条消息以爆炸般的速度在全球传递,国人为之兴奋。曹树莹的喜悦之情,远比别人来得更为强烈,不仅因为中国人第一次摘得了此项殊荣,更因为他与莫言已相识二十多年,“莫言兄”获此殊荣,他能不高兴?
那个勤奋的小说家
昨晚8时许,记者见到曹树莹,得知莫言获奖,他着实高兴,在酒至微醺中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往事,与莫言有关的点点滴滴:
曹树莹是军人出身,莫言也是。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曹树莹在兰州军区政治部,喜欢写诗,经常有作品发表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刊物上。当时他有个朋友,在文学界颇有名气,后来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深造,那里是培养军队作家的培训班,是文学的“黄埔军校”。
“王主任大力推荐了一个人,进了我们学校,和我一届。”一天,朋友告诉曹树莹。朋友口中的“王主任”,正是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王愿坚,被推荐进来的人,正是后来的莫言。1984-1989年期间,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里刻苦学习。曹树莹从朋友口中得知,当时30岁的莫言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长时间伏案看书、写作,他是同学中最勤奋的一个。
在校的三年,莫言飞速成长。1986年春,莫言的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同期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该作一发,引起轰动。夏天,莫言与张艺谋等人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进校时已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的莫言,很快变得名声大噪。
骑破自行车的老头
2011年3月,曹树莹去了趟北京,恰好莫言也在北京。几个同门师兄一起,相约吃个饭。
“快看,莫言来了。”一位没见过莫言的朋友,指着不远处驶来的一辆豪华宝马轿车喊道。
曹树莹赶出来,有些不信:“开着宝马车?”果然,那辆宝马车开到近了又掉了个方向,不是莫言。此时,一个蹬着一辆破自行车的老头,热情地向他们挥手:“曹树莹。”嗨,这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自行车,上面坐着的才是莫言。
这么出名的大作家,居然骑着辆破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里穿行?第一次见莫言的人,都瞪大了眼睛。
“莫言不爱喝酒,吃饭时讨论的都是朋友间的近况,和最近的一些文学创作。”曹树莹说道,“有时爱和朋友们喝茶,聚在小茶馆里聊聊天,谈谈文学创作。”
那莫言的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要骑自行车出行?
“一辆车还是买的起的,现实生活不可能让他那么潦倒。但多年来都是追求纯文学,也不是那么富裕。”曹树莹说,“莫言想得很简单,街上那么多车,车已经够多了,他骑自行车就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