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国家队,地方群星都在翘首,百年梦想铁树开花。 历史和社会的视觉,每一位作家诗人都懂,却极少有人把握好“度”。瑞典文学院的历届评委,虽不是千篇一律,但始终有一种自己的取向。如果说是一种高度,显然不够准确。从第一位获奖的法国诗人作家普鲁东起,涵盖世界各地。不管获奖者皮肤的颜色,所穿的衣饰,只要是健在的人,凭作品都有入选的机会。他们的取向应该是比较“纯”的那一种。至少不带有色眼镜,注重人性而反对血腥。 德国的蒙森,挪威的班生,西班牙的叶却加莱,波兰的显克维奇等等,小说诗歌或戏曲,全在选举之列。基本不受外来干涉,说它是什么并不重要,每年评定的结果也任人评议,但是其成效有目共睹。 还有一个有趣现象,获奖者事先都不知情。至宣布之日前,从来都是密不透风地进行。所以用惊喜来概括一点也不过。有人说莫言是沉默者的胜利,正好就是该奖的风格。《红高梁家族》的成功,和他的想象力加幽默感,铸就了一方风景。有大胆的探索,精妙的艺术实验。真可谓奖台一分钟,案前十年功。 在文学的国家队莫言不是首出一指,虽然具有世界级的资格,其前后名家还有许多。如果在国内排名,谁都不会把他排到第一的位置。我们这里的标准不太一样,但是对诺贝尔文学奖是许多年的渴盼。其实中国有实力拿到诺贝尔所有的奖项,此次与世界接轨,相信好运不断。 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这也许是获胜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的视觉朝人类的共性展开挖掘,又善于吸收各家之长,其成功应该是有章可循。 张莫言李莫言目前都在台下,用不了多久也会闪亮登场。在我们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周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