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991|回复: 1

“幕阜山记”之《姜子牙、范进及队里的老孙头》

[复制链接]
来自
上海
精华
2

30

主题

147

帖子

407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407

IP属地:上海市杨浦区

发表于 上海市杨浦区 2012-10-13 13: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桑夏 于 2012-10-13 13:57 编辑

“幕阜山记”之
姜子牙、范进及队里的老孙头
                                 夏泽泉
      队里的老孙头不是一个正经(乡语,“名副其实” 的意思)的农把式。我们没有看到他在大田里扶犁耕耙,我们看到的,是他种瓜看瓜的时候,其它的时候则不在我们这些半大小子关心的视野。
      种瓜算得上是个技术活。单说“坐瓜”(类似人的受孕和保胎)就是大学问,播种、授粉、盘根、挟根、捏茎、施肥等等都要掌握好时间关节点,所谓恰到火候,更重要的是要有眼力劲,这决定了瓜田的产量和瓜的品质。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种出又大又甜的西瓜和芳香四溢的黄金瓜的,只有老孙头。
      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老孙头悠闲地躺在看瓜棚的竹床上,只穿一件大裤衩,赤着脚,摇一把大蒲扇,哼唱着河南梆子(或者是豫剧?)。除了那件大裤衩,老孙头浑身上下晒得像木炭的焦黑,他的身架高大,却瘦,瘪瘪的肚子上一根根的肋骨,身子便有些往前哈着,站不直。那时还是集体劳动,记工分。老孙头种的瓜不是用来卖的,而是解决全生产队的防暑降温,也兼带着解决场部干部的防暑问题(给干部们送瓜的当然不止我们生产队,但是我们队的瓜在场部名声最大,这让队支书感到很有面子)。每到一茬瓜出来,由生产队派人听老孙头的调遣,下午在瓜田里摘瓜。赶在晚上放工前把瓜运到大队部的空场上,一堆堆地分好,各家自带麻袋或装化肥用的“蛇皮袋”(即塑料编织袋),按出工的劳力,一个劳力一堆,计工员记账。这时我们这些各家的大小孩悉数到场,我们的激动和无所顾忌的喧闹早已盖过了劳动一天的大人们的疲惫。
      因此,老孙头成为全队大大小小孩关注的焦点,像我们这些半泼子(家乡对脱离儿童又尚未进入小青年的大小孩的称呼),总喜欢无事生非,瓜田李下的事在所难免。整个暑假,最让我们惦记的就是老孙头的瓜地。有事没事就三五结伴晃荡到老孙头的瓜棚,老孙头乐得有人来和他做伴,他很健谈,语速很快,口沫四溅。他的河南话对我们还不形成接受困难。他说够了,不想说了,就唱,河南梆子或者豫剧,反正都一样,我们不感兴趣。我们能够忍耐他,是因为看在西瓜还有黄金瓜的面子。他当然知道我们的小九九,高兴时,光着膀子赤脚走到瓜地里抱回一只大西瓜,一只手掌托瓜,另一只手掌在瓜上轻轻弹几下,他黑炭般的手指弹在西瓜上,却仿佛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极简短的过程。不容置疑地告诉我们说:沙瓤的!
      我们觉得老孙头很怪,一是没有看到他耙田耕地,觉得他不像个农把式;二是奇怪他从哪里学来的种瓜的本领。还有,就是他会“款”(乡语,四川话“摆龙门阵”的意思)许多老故事,比如“封神演义”、“说岳全传”。他说出许多我们完全不懂的话来,我们全当是他的“古怪”,不去理睬就是了。比如他说有朝一日自己要当场长,天呐!在我们的脑子里场长那是和中央领导一样遥远的大人物,在我们眼里生产队的支书就是最大的官了。且慢,更雷人的怪谈还在后头,他居然真的又说有朝一日他要当国务院总理!老天爷呀!他是疯了吗,幸亏他没有说自己要当国家主席!虽然此时毛主席他老人家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们的小脑袋里还是后文革时期语文课本的教化,主席永远是毛和他的接班人的。即便现在看来,老孙头的这些言语也算得上是癫狂的。要说明的是,老孙头在当时,以及我在后来对他的观察和了解,他绝对是一个正常的人,他有老婆、儿女双全,过的完全是正常人的生活。当他说出那些在我们小孩子看来都不着四六的胡言乱语时,他同时唱出了一折戏文,大意是姜子牙七十二岁遇文王,兴周封神。还有其他的人名没能记住,就是说这些人都是在很老之后做了大官,而老孙头当时是50岁出头,和这些人比要年青得多。因此老孙头在我们面前显示他的壮志豪情,可惜当时我们完全不能理解他唱的戏文的意思。而现在就我知道的,历史上的确有不少这种大器晚成的人物:姜太公 “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姜子牙半人半神,或不可信;汉朝的公孙弘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六十才出仕,七十得重用, 以布衣之身而官居卿相;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三字经中“如负薪”讲的就是此事:买臣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久以为羞,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拜买臣会稽太守。——这些却是确凿有据。
      这样一梳理就释然了,原来这是一个遗落在乡野、具有鸿鹄之志、可爱得有些滑稽的小老头。只是我依然好奇他的这些念头是从何而来?也许这是一位智者的放诞之言,或者只是一个戏文中毒者的臆语,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和目的,都应该对他的志向表示敬意。
      过去强调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典型的文学形象就是“范进中举”。今天科举没有了,但是考试依然强大地存在着,考试对当今学生的禁锢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恐怕有过之无不及。而且是把这种竞争压缩到人生最宝贵的20岁之前。虽然数年前取消了高考的年龄限制,但是社会在人事制度的设计上仍然是处处体现出对年龄的制约。科举可以终生考试,有人少年得志,也有人大器晚成。归有光廿五年中八次会试不第,虽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文学大家。与其同时代的吴承恩也是科场不利,屡试不中。二人都是在花甲之年才步入官场,吴承恩似乎更为潦倒。但是,这是他们的选择!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或者适合与不适合,在公务员报考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 35岁是年龄的大限。也就是说,今天的社会,如果你在35岁前未能进入公务员的行列,大门就永远对你关闭了,也即古人所谓的你不得不绝意于仕途。上行下效,包括事业机构乃至连社会上的企业招人也把大限设在35岁,35岁以后呢,成了“剩闲”。也想像圣贤不食人间烟火,无奈肚皮不答应,只好拾遗补缺,捡点剩饭吃。一个社会的心态在35岁就老了,和归有光、吴承恩的孜孜以求,老孙头当年的癫狂比起来,真不知是哪个更有问题!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
          禹门三级浪,
          平地一声雷!”
      无意间想到了老孙头,想起他当年的疯话,感慨莫名!老孙头的那些疯话在今天无疑是已成绝响。就我而言,还是喜欢老孙头的癫狂劲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尽可以去做,哪怕是行将就木,也无妨保留年轻态的癫狂痴想,莫说于世无补,也无大害于世。
    如果老孙头现在还活着,应该有八十多岁了吧。他究竟是没能实现姜子牙的功业,以一介村氓终老于乡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浙江
精华
24

523

主题

6442

帖子

8436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8436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2-10-13 16: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完。期待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