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关泽华 于 2012-10-14 17:27 编辑
继上次邀请蕴玉山辉在本版连载《青草的故事》后,觉得这种文学交流形式不错。只是人气稍微欠缺点,请文友们多多支持,把版块活跃起来。
现再推荐家乡文友(湖北宜昌)万传芳的长篇小说《亲历广东十年》。2001年,万传芳独创广东,在打工的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实属不宜。希望各位文友都来围观并指导。
《亲历广东十年》读后感 文/关泽华
这是一部作者为自己喝彩的小说。 这也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小说,打工十年记录就像生命中的脚印一步步走开去。 记得一个朋友曾说,东莞是一个随处可见人拖着行李箱迁徙的城市;在网上也有一句话比较火:东莞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失落的城市;还有一部很火的小说《东莞不相信眼泪》。甚至有这样的对话,A问:你要去东莞啊?东莞很乱 。B回答:我是去追寻梦想的,不是去体验莞式服务的。这段对话颇有调侃味道。总之,我们不能准确地给东莞一个定义。只有身在此城中才能有所感受,或是读了《亲历广东十年》也会有所感受吧。 累死累活一个月才600元,这样的场景读来或许会惊讶、咋舌。是呀,在物价如此高的社会怎么能接受这样工价呢。但,在前几年确实如此,也正像作者所说,“那个时候,无数的年轻女孩子,带着梦想,从老家蜂涌到广东来,走到街上,到处可见拧着包包找工作的小妹仔,而且是漂亮的妹仔”。的确,那时候年轻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感与征服感。作者第一次拿工资以为自己获得了第一桶金,很多年以后却觉得不过是一桶泥。十年打工路,多少打工女生演绎了多少的悲欢离合?
作者还写道,“现在不一样了,漂亮妹仔不走街了,她们做二奶去了。”这也是时代变化的印证。 十年,一个人有多少个十年呢?十年打工献出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十年打工也是在探索人生路。作者是在用写作的方式记录自己的青春。作者最后说“只为耕耘,不问收获”,参与就好。这样心态赢得大家的支持。所以此部作品得奖与否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记录了生活。 这部作品也是呐喊的作品,用平实的语言在呐喊。作者的身份证被厂里扣下,却想尽办法去骗回来,怎么就用了骗这个字呢?作者自己也觉得莫名。“一个骗字,写出的是辛酸,留下的是并不算美丽的回忆。也不知道何年何月,地域歧视才会彻底消除。”这样的场景彻底写出外来务工者的辛酸。拼了小命想融进一个陌生城市,即使在异乡安生立命却还不被承认是本地人。
作者说,不管来了,离开了,收获或两手空空,每年火车上的人数却不曾减少。
一个学者说,中国农村从早年的熟人社会变成了半熟人社会。现在的故乡在多数年轻人心里怕只是一种形式了。 最后要说的是,这部作品虽然接了地气,却没有阅读的快感,有点像写日记了。如果在结构上,语言上提炼提炼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