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江苏
- 精华
- 1
中士
 
- 积分
- 236
IP属地:江苏省盐城市
|
据人民网10月15日消息,科员到“副局长”升迁时间不到两年,头顶多个“杰出青年”的耀眼“光环”,年仅32岁的肖明辉,在5亿元的工程招标中大权独揽,收受1611万元的“好处费”,多次为他人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日前,肖明辉被海南省二中院依法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从一名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到副局长,肖明辉在短时间走上高位,这足以证明其有足够的工作能力。但是从副局长走到阶下囚,也证明了其自律能力的底下。
从消息中我们可以看出,肖明辉的腐败,不仅是自己没有保持住节操,更是因为制度上的一些漏洞,使得肖明辉看到可以利用、“有利可图”,“虽然身为规划局副局长,但在造价高达5亿元的项目中,肖明辉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由他一人‘既负责合同文件起草,又负责中标企业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因素再加上条件的合适,使得肖明辉心中的错误观念如同“黑洞”一般的不断扩大,使得肖明辉手中的权力成了谋求私欲的最大“助力”,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而肖明辉的栽倒,也是缘于工程招标,观望中国现阶段处理的一些腐败分子中,不少的都是因为工程招标而“栽倒”,这不得不让人引起警惕。
那么工程招标是否就真成为了一个吸引官员堕落的“黑洞”呢?其实不然。就笔者看来,不管一个工程涉及的资金再怎么巨大,只要有着足够的力量对运行其中的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必然能够防微杜渐,有效杜绝和减少腐败行为的产生。而不管一个工程涉及的资金再怎么小,只要没有进行有效的权力监督和约束,都将“诱惑”那些保持不住节操的官员前仆后继的堕落进去。
因此,在肖明辉这起事件中,对肖明辉进行指责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省的是如何去遏制“黑洞”的形成,如何在各种制度上进行有效的规范,对官员的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这才是我们应该更进一步考虑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