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87
版主
   
- 积分
- 6326
IP属地:湖北省咸宁市
|
本帖最后由 赵林也夫 于 2012-10-19 12:05 编辑
鱼,在远古时期就是一种上等的佳肴,捕鱼为食是人类的生存需要,因此捕鱼,钓鱼,食鱼者有之。然而白居易却放鱼。白居易在被贬任江州司马时,写下一首五言古诗《放鱼 自此后诗到江州作》:
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无声但呀呀,以气相煦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余。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跏蹰。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这首诗讲的是,家里佣人提着竹篮买回新鲜的蔬菜。青青郁郁的芹菜和蕨菜下面,躺着两条白白的鱼。这鱼虽无声音但却以气息相濡以沫,相煦以湿。将竹篮反过来倒在地下,鱼刺根根竖起,即便不伤于刀俎,也将被蝼蚁所食。虽然脱离了水很长时间,但一旦得水就可复苏。放在小小的鱼池中,暂且救急一下干枯之苦。鱼大水小,稍一摆尾游弋,即触及池边,实在委屈了鱼儿。即使一时幸存苟活,时间长了又怎得了。诗人可怜鱼儿不在生存之所,得不到生存之地,便将它放回到南湖。南湖连着西江,天地之广大,告诫鱼儿此去别耽搁。诗人说我不是施恩就要索取图报的那种人。
我国古诗中,最早写鱼的诗句见于《诗经·卫风》中的《硕人》、《诗经·小雅》中的《鱼丽》、《诗经·小雅》中的《南有嘉鱼》等篇,但这些诗篇大都是以捕鱼饮宴为乐的诗。以鱼为抒写对象、以鱼拟人的寓意诗当属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枯鱼过河泣》。唐宋以来咏物诗不少,然而写鱼的专篇仍然不多,所以这首《放鱼》是难能可贵之作。
咏物言志是诗的灵魂。这首诗以鱼为题材,看似很普通,其实思想很独特,寓意深远。既入乎其内,深入地体察了鱼的习性、情态和生活环境,作了准确而非泛泛的描写;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鱼联想到广阔的社会人生与自然界,言在此而意在彼,让人们受到诗中寓意的暗示和启发。诗人的目光绝没有停留在放鱼的表面,而是将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生命的某种体验和认识寄寓放鱼的叙述中,使人从所写之物,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意。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恶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
有人认为,诗中“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的诗句,白居易以池比喻江州,以鱼比喻自己,地小官微,无以施展才能和抱负。但此说法仅仅局限于个体。白居易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写个人恩怨和愤懑,他表达的是一种对世界先见性预知的唯物主义思想。世界是一个综合体,看似孤立的事物之间却有着神奇的联系。本诗若从设喻新奇,寓意深刻,蕴含丰富,耐人寻味的角度深思,应该把它放于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千丝万缕辩证关系中来看。
白居易晚年皈依佛门,除持斋守戒外,还大力倡导放生,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普度众生,他曾写下了《放旅雁》、《放鱼》、《赎鸡》等放生诗。是他身体力行慈悲为怀,施恩不图报佛学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仕途失意,谪居江州,救白鱼于困厄之中,是出于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寄托了诗人的身世感慨。与其说诗人拯救了鱼,不如说诗人是拯救自己,拯救人类,拯救灵魂!
从诗人普世的放鱼心肠中,我们看到的更是诗人博大宽宏的宇宙观。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这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很明显地表现在这首诗里。
在宇宙间,万事万物自有其生存法则和生命规律,人类更是如此!在亘古洪荒时代,人类还是低级动物的时候,人与自然相处,相生相克,共生共荣,以求相安无事。但当人类走出山洞后却忘却了自己曾经为动物,将自然界的动物当做刀下鱼肉,打破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生存之律。正如白居易《暗杀》诗里写到“莫道众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而众生最宝贵的也是自己的生命。
当人们大肆享受着美味佳肴的同时,人类面临的生态灾难也在慢慢走近,河流干涸,森林减少,动物灭绝......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缺少鸟语花香的世界,我们的生活还会有阳光和歌唱吗?
苏轼在《戒杀诗》里说“口腹贪饕岂有穷,咽喉一过总成空。何为惜福留余地,养得清虚乐在中。”生命是宝贵的,无论人类还是生物类。放鱼即放生!将被捕获的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珍视生命,于人类是何等的功德!(1740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