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花鼓戏原名“迓戏”,俗称“哦呵腔”,后称“东腔”,起源于鄂东,形成于麻城、罗田、蕲春、英山等地,有200多年历史。唱腔有东腔、二高腔、二行、对腔、叹腔和小调等,声腔优美,曲调风格各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东路花鼓戏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楚剧的姊妹剧种,现在的湖北楚剧前身为“西路子花鼓戏”,以麻城举水为界,东路戏流行于举水以东,西路戏流行于举水以西。 东路花鼓戏起源于劳动人民的田间劳作,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麻城一带人民创作了不少一唱一和的民歌。这些民歌曲调高亢委婉,唱词通俗易懂。苏东坡在《笔记志林》中就记载了当时鄂东地区的民歌:“吾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皆群居讴歌,其词故不可解,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婉转其声,往返高下,如鸡唱尔。” 可见远在宋代鄂东的民歌就非常丰富。以后又出现了除民歌以外的多种民间表演艺术,如渔鼓、采莲船、推王灯、踩高跷、皮影戏、被褡戏(布袋木偶)等,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左右,上述民间表演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于是搭起草台,购置水粉,借用乡间新妇衣物,粉饰不同人物角色,进行演唱,这就逐渐哺育出了一个能够演唱故事情节的地方剧种——东路花鼓戏。 东路花鼓戏以其唱腔高亢委婉、表演形象逼真、伴奏别具一格,构成她独有的艺术特色。
东路花鼓戏的唱腔分为正腔、小调和其他腔三类。正腔有〔东腔〕、〔对腔〕、〔二行〕、〔火攻〕、〔叹腔〕、〔四平〕、〔二高腔〕等,属板式变化体音乐。小调有〔麻城调〕、〔扫台调〕、〔闹五更〕等十余支,属单曲联缀体音乐。其他腔有〔腊花腔〕、〔净行调〕、〔七字腔〕等。〔东腔〕是东路花鼓戏的当家腔,男女分腔,源于鄂东民歌中的“畈腔”和“薅草歌”。〔东腔〕高亢委婉,音域宽、起伏大,演唱时有特定的锣鼓伴奏(称“十三锣”)和程式严格的人声帮腔,其语音韵味具有鄂东“哦呵”的典型特色,所以群众又称东路花鼓戏为“哦呵腔”。
东路花鼓戏的行当早期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俗称“三小”,其上演剧目多以反映民间生活小景或爱情纠葛的小戏为主。后来,又出现了生角、正旦、净角等行当,上演剧目也随之扩大。 建国后,东路花鼓戏成立了不少专业表演团体,在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先后创作了《神兵天降》、《田秀秀》等大型现代题材剧目20余部,移植演出《江姐》、《山乡风云》等大型现代和历史题材剧目百余部。(张文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