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汉江边小镇茨河的农民肖勇明还在家种地。农闲的时候,他就到汉江里打点鱼以贴补家用。1984年,22岁的肖勇明迎娶了河对面太平店镇比他小两岁的姑娘赵传清。此后,肖勇明的妹妹肖荣萍开始在樊城清河路一带做锅盔馍卖。几年后,肖荣萍做出名气后,毫不保留地将制作锅盔馍的手艺教给了哥哥。89年,27岁的肖勇明想进城闯闯,享受一下城市人的生活。他和妻子辞别父母举家迁到襄城。在南街陈侯巷,用积蓄加上从亲朋好友那借来的钱,购买了一套一百多平方的单元房。 两口子想做锅盔馍的店子,作为在城里的谋生手段。一是养家糊口,把二个儿子养育成人,二是尽早偿还借亲友们的钱。他们在襄阳鼓楼巷46号找了那间租金比较便宜的30平方的房子,这房子大小基本够他们开店用。从这年开始,这间不起眼的房子就成了他们人生施展的舞台。 每天上午7点的样子,两口子就赶到离家坐公交三、四站路的鼓楼巷他们的锅盔馍店忙碌。此前一天,用传统发酵方法发酵的面剂子已在店里存放了一夜时间了。和面是个力气活,一般由肖勇明来做,这也是他爱护妻子的表现之一。赵传清则给肖勇明当下手,干些烤馍、切馍、卖馍、收钱等杂碎活,相对肖勇明不知要轻松多少。每天他们要守店十二个小时,根据旺淡档来安排烤制锅盔馍的时间,以保证食客能买到热腾腾的锅盔馍吃。他们差不多每天要卖掉近二十个直径达三十公分大小的锅盔馍。肖勇明说,他们的锅盔馍从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说,他们的锅盔馍属于绿色无公害食品。现在大宾馆、饭店的锅盔馍一般都是用电饼烤箱做出来的,没有他们用传统方法做出来的好吃,样子也没得他们的好看。 锅盔馍属于一种家常快餐食品,可以乘热直接食用,就汤下馍吃,与鸡子、鸭子等肉食炒着吃。还有的食客发明了当蒸菜的垫底,蒸好出笼后味道也很地道。这种吃法一经发明出来后,迅速在锅盔馍一族中流传。锅盔馍既可当主食,也可当零食,像鸡子炒锅盔馍等,这时候锅盔馍的角色既是菜又是饭。老年人特别喜欢吧锅盔馍当零食吃,同时这馍因不含糖类也深受糖尿病人的欢迎。有的大饭店也不顾路途的遥远前来采购,一次能买走四五个。有的在外求学和工作的襄阳人,则在返程时买个一两个锅盔馍带走,以解故乡美食之乡愁。 肖勇明说做锅盔馍关键是在发面,面要发得硬一点,做出来的锅盔馍就好吃。他锅盔馍店做的锅盔馍一个有15斤到17斤重,原料有面粉、芝麻、食油等,芝麻是增添香甜味道,食油则是一为了在做锅盔馍是防止粘锅,二是也是增添香味需要。每斤锅盔馍现在卖价三元五角,一天他们毛收入三百元上下,也就盈利一百多元。肖勇明说,以前这里还是襄阳大市场的时候,生意最好,一月下来收入颇丰。 中午的时候,赵传清就炒个青菜,做个番茄鸡蛋汤什么的汤水,两人简单把午饭将就过去。晚上收摊后,晚饭做的相对丰富些。由于肖勇明患有高血压,不敢饮酒。赵传清则由于做锅盔馍时长时间站立,患上静脉曲张,腿脚时常有疼痛感。 两口子闲暇的时候,就坐在店前的小凳上小憩,本来言语就短的肖勇明由于做锅盔馍力气消耗得多而腰酸背痛的,也不想多说话。但他们时常会谈起在在广东工作的两个儿子。老大肖雨很早就在广东东莞打工,老二肖帅则在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到了广州地铁机组检修。肖帅很孝顺,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在学校食堂打工,赚点生活费,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参加工作后,每到父母生日那天必打来电话问好。这个电话,也成了对肖勇明夫妇的安慰 刚巧有个老食客来买锅盔馍,他叫王师傅,是一家企业的退休职工。王师傅问肖勇明找到锅盔馍的传人了吗?肖勇明回答说,做锅盔馍累人,又赚不到多的钱,现在哪有年轻人来学啥。王师傅说,明里你们老了,我们不就吃不到原汁原味的锅盔馍了?肖勇明说他们夫妇也没得办法。 不几年,肖勇明夫妇还清了所有因买房子所欠外债,将两个孩子养育成人,这一切归结于他们那间不起眼的锅盔馍小店。 襄阳有许多这样子的饮食特色店,从小的美食品种做起做起,最后做大做强,开公司,办企业,一举成为富豪。像一丁甜酒,妞妞西饼屋、123黄酒等。笔者给肖勇明夫妇设计了一个增加产值和回报收益的可行方案。就是找一个600平方左右的门面,请一个帮工,以锅盔馍为主,同时做番茄蛋汤、紫菜蛋汤、粉条肉丝汤、猪肝汤等系列汤,每个食客进店消费十几二十几元,就汤吃馍。这样增加锅盔馍的附加值,增加每天的收益。做个小老板,改变两口子一个月只能赚3000元左右的现实状况。肖勇明夫妇听了,感觉在找门面、经营等上有难度,但可以一试。笔者想没准,可以吸引他家老大回来开店,以免除他长期在外风雨兼程的奔波。 肖勇明请人制做了一块铁质牌子,上书“老字号,又回来了锅盔馍”。他们的店子其实没有字号,有的只是在食客口口相传的口碑。每天他们就着汤吃点锅盔馍,品味着锅盔馍的美味,也品味着劳动带给他们一家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