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下乌鸦 于 2012-10-25 00:25 编辑
说起来那还已是三、四十年前的事儿了。 当年妈妈和我弟兄两住在樊城一家百货仓储单位,爸爸在地委机关工作。基本上是每周六晚上回来,周一起早赶到汉江对岸的地委上班。长年独居的父亲有一手炒菜做饭的好手艺,因此,周末回家的父亲的厨艺成就了我们少年时的最受欢迎的美食。 每到豇豆刚上市的日子,爸爸的炒面就粉墨登场了。妈妈连忙从杀猪的朱老六那里割了一斤肥瘦相宜的五花肉,拎回家放进铁锅里煮上十几分钟,捞起放在小盆里凉着备用,弟兄两忙着打下手,剥豇豆、捣蒜瓣,同时洗点黄瓜、西红柿什么的时令小疏。一起到院子里的水井里,提桶夏日的“井把凉”。然后,和玩伴一起玩打弹弓、滚铁环等游戏,边玩边等待着爸爸的归来。 傍晚时分,爸爸骑着他的28加重自行车嘀铃铃回了家。我们也就急忙赶回去。爸爸洗干净手,系好围腰子。切肉、下面、烧肉、炒面,一丝不苟地熟练操作着。爸爸不断地在锅里翻炒,额头上斗大的汗珠直往脸上掉。我俩连忙用毛巾蘸上“井把凉” 轮流给爸爸降温。不一会儿,已熟透的豇豆和五花肉已糅合在面条里,发出诱人的香味。约二十分钟的样子,一锅香喷喷的炒面已做好。然后妈妈做好拌黄瓜、西红柿蛋汤,给爸爸斟上小酒,当一大盘的豇豆炒面端上小桌的时候,兄弟两早已按捺不住美食的香味,狼吞虎咽地大快朵颐起来。基本上爸妈不往那盘子夹面,让着给我们弟兄两吃。要知道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能有这种豇豆炒面吃,真是不可多见的幸福场景呀。 可惜这样的享受不是每周都有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时当年“文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时不时有各派别的武斗事件发生,爸爸肩负着消除各派分歧的“灭火”职责,不一定每周都能回家。二是那时候猪肉凭票供应,基本上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有时候嘴馋了,只有拿上饭票到单位食堂去打打牙祭。 可是,有一次出了意外。我们那时放学后玩的内容很丰富,除了前面提到的打弹弓、滚铁环外,逮知了、跳方块、打烟盒、跳马等游戏数不胜数,往往玩得乐不思蜀,忘了做作业和回家。记得有一次我在篮球场看我哥、金三、胖子、二货等几个玩伴打篮球,中场的时候,篮球刚好卡在篮筐里不得下来了。胖子拣了半头红砖撞篮筐,不小心红砖落在了我脸上,嘴巴被砸破了,登时血流如注。我哥连忙把我送到单位医务室包扎。回家后,少不了挨了妈妈的一阵严厉批评。这时候爸爸回家了。可惜了我的嘴伤吃不了当晚的炒面了,肠子都悔青了。拣了便宜的哥哥,边吃边在旁边偷着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爸爸的豇豆炒面的水平日益炉火纯青,成了我家的保留饭菜。爸爸每次做炒面的时候,一般特意多做些,让我们喊来金三、胖子、二货等一起来吃。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在饭桌上留下了许多的朗朗笑声。 其实,人生的许多阶段,一介美食会搅拌你的味蕾,也可能会是你人生的一个念头。有着丰衣足食朴素思想的人们,何尝不把尽享美食作为一个爱好。擅长厨艺的爸爸给我们做了一辈子的豆角炒面,这炒面让我们在少年时的周末有了盼头,也让爸爸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渐渐高大起来。豆角炒面更让我们留住了那年代的朴素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