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说,一些医院的接诊台正中放着电脑,患者要和医生面对面都很困难,医生和电脑“对话”时间长,与患者交流时间短,没说几句话,医生就开出一堆药,列出无数检查。遭遇缺乏沟通的“看病冷暴力”,是许多患者的切身感受。(《 人民日报 》10月25日)。 王国强副部长说的这个看病场景,实在是太常见了。过去的医生看病时讲究望、闻、问、切,特别注意和病人交流、和患者沟通。医生在一种温馨轻松的气氛中把脉、问诊,然后对症下药,是医生爱护病人,病人信任医生。而现在的医生问诊时,要么双眼盯在电脑上,根本不望着病人问;要么低着头看着处方笺,面无表情,话无温度地问一下“哪里不舒服”?生怕多说一句话,生怕多问一个字。然后就刷刷刷地开单子。患者说,我脑壳痛,医生头也不抬就把单子一开,上面写着做核磁共振。患者说我胸闷,医生也是飞快地开出单子,让患者做胸透。前些时笔者因受凉引发咳嗽,到一家医院就诊,医生问都不问,就让我去拍片。邻居的一个孩子有些发烧,父母将其抱到医院,医生也是一言不发就开单子,让给孩子验血。大家坐到一超说起各自看病的遭遇,都认为现在的医生语言甘贵,态度生硬。根本不与病人交流,完全依靠仪器设备。有人激愤地说,这样的医生人人都能当。 中国有句俗话:良言一句三冬暧。生病的人,心理和情绪都处于低潮,特别容易激动,特别容易烦躁。因此,他们到医院不仅仅是要求得到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更希望获得心理安慰、精神鼓励。这时,医生温馨的态度,温情的话语就会让他们感到特别温暖,就会增强他们的战胜疾病的信心。而“医生和电脑‘对话’时间长,与患者交流时间短”,甚至与患者基本不说话、不交流,对病人来说,就是雪上加霜,让病人心理更难受,情绪更急躁,病情更恶化。 这种“看病冷暴力”是一种职业麻木,是一种道德疲惫,它缘于医生敬业度的下降,缘于数医生一切向钱看观念的增强。社会上一直把医生称作白衣天使,说医者父母心。现在几乎所有的医院也都悬挂着、张贴着“把患者当亲人”,“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等标语,但是,标语归标语,口号归口号,现实还是归现实。在有的医院、有的医生眼中,病人就是创收的对象,患者就是利润的载体。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就是一个金钱关系。所以,在看病时就没有恻隐之心,也动不了真感情,而是例行公事式的问一声,然后就想着如何最大限度地从病人身上敛财。这种仪器检查完了,又上另一种仪器,这个科室榨干了,又转到另一个科室。让患者对医院和医生没有亲近感,没有信任感,更没有安全感。医患关系越来越差,医患纠纷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很多医患的暴力冲突,在患者遇上第一个医生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这种“看病冷暴力”现象对患者、对医院、对医生、对医患关系都是非常有害的,不应该让其蔓延开来,继续下去了。而要消除这种“看病冷暴力”现象,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把医院和医生的思想从金钱第一、创收至上上转到患者第一、病人至上上来,把其目光从只盯着诊治利润转向盯着病人脸色上来。另一方面要持续不懈地加强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再造医患伦理,使医生真正具有父母心,真正把病人当亲人。再一方面,还要破除电脑、仪器依赖症。电脑和仪器只能是辅助用具,因为它们毕业是没有温度冷的、是不能说话的、是刻板的、也是程序化的,它们的检查和诊断代替不了人的交流和沟通。特别是在诊断那些精神疾病、心理疾病上,电脑和仪器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的诊断。 笔者相信,如果“看病冷暴力”现象消除了,医患关系一定会有一个大的改观,医患之间那种动辄暴力相向的事件一定会大大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