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上海
- 精华
- 32
上尉
潜南新城城主
  
- 积分
- 7870

IP属地:上海市
|

楼主 |
发表于 上海市 2012-10-29 22:14: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既然大家今天兴致这么高,我也拿点东西出来
记得工业园有条路取名翰林路吗?
这是有来源的,刘翰林大学士。刘岭村和农科所大部分刘姓人家都是刘翰林的后裔
刘翰林祠设在农科所
紧靠宜黄公路的潜江市杨市办事处所在地刘岭村,村名原叫刘巷岭。可《湖北省潜江县地名志》上却说“此地原名刘翰林”。原来刘巷岭是“刘翰林”的讹传。“刘翰林”上约3里许,又有一个紫月村。紫月村本名也并非“紫月”,而是“止乐(yue)。
杨市办事处所在地,属潜江旧制153个民垸的崔家垸。传说自打崔家垸出了刘翰林后,北约12里的潜江县官衙的老爷们,天天清晨都带一班乐队,吹吹打打,钹响锣鸣,来到翰林大人住处请安,闹得翰林大人乃至一方百姓反倒是不安起来。后来刘翰林手书“止乐安”3字,令家人贴于路旁,止住了县官的扰民行为。这贴字处即现在的紫月庵。
这传说应该是可信的,因为“刘翰林”的刘翰林们确也有体恤民情的表现。
检阅旧志,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到清顺治六年(1649年)的63年间这个崔家垸的刘姓村子里,依次出了刘道隆、刘柱国、刘肇国、刘广国等4名进士。而此期间,潜江全邑高中及第的进士也只有17名。进士,是封建文人追求的最高功名,也是进身仕途的最具权威的资格。这里的刘姓氏族或崔家垸的百姓怎不以自己的门第或故乡为荣呢?因此之故吧,当地的刘姓人或者是外姓人索性把这个村子也称为“刘翰林”了。刘翰林的第一个进士刘道隆,系万历乙酉(1585年)举人,次年礼试进士。始授江都知县,继擢兵科给事,又转刑科给事,继转吏科。泰昌改元(1620年),迁光禄寺少卿,继迁通政使。晚年致仕归里,在潜江城西建有别墅名“野秀园”。他为万历八年(1580年)的《潜江志》写的序至今尚存。清朝时东荆河东岸包括襄北的43个民垸是一个乡,叫“道隆乡”,后又改为“通政乡”,就是为了纪念刘道隆而命名。
据志载,“刘翰林”这支氏族,祖居江西安福县蜜湖,明初名刘必达者由蜜湖迁潜,故称“蜜湖刘”。蜜湖刘步入仕籍始于五世南阳知县刘缘,至八世即刘缘曾孙刘道隆中进士后,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前后有四川遂宁知县刘菖,广西新安知县刘徽,临桂知县刘信国,河北河间知县刘宾国,广东惠潮巡抚刘柱国,国史院掌院学士刘肇国,陕西关南道刘广国,等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蜜湖刘的宦迹。
然而,进士并不一定都进翰林院;进士以下的贡士、举人,不论在朝廷做多大的官,也不一定是翰林。明清两朝的翰林,是那些在朝考后选入翰林院的进士。这就是说,除极个别情况外,翰林一定是进士,而进士并非全是在翰林院供职。所以“刘翰林”村虽然有4名进士,真正在翰林院供职的只有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刘肇国一人。
县志对刘肇国的任职记载,有国史院掌院学士,国史院学士、教习、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弘文院检讨,国子监司业等。据有关资料介绍,元代设立的国史院明代并归为翰林院,清代沿明制设翰林院,国史院仍属翰林院。掌院学士这一官职乃皇帝之亲近和宠信的大臣。刘肇国还是一个孝子,母死后,饭素茹淡,塑母像于佛前,常跪膝下,以致感动了清朝的开国皇帝顺治,获准致仕,扶母榇归里安葬。刘肇国在其自著《茭湄集》中有诗纪曰:“圣恩放作山林客,世业留为田舍翁。”县志载有他归乡后写的《秋田叹》诗一首,诗中表达了他在“积雨失田塍,占田犹望岁”的年景下,对农民“禾苗犹在田,借贷输官税”的满怀同情之心。全诗二十八言,结尾是:“临风无一言,望若挥长涕!”
刘肇国从小师从舅父欧阳燧。欧阳燧是崇祯年间的岁贡。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刘肇国游江淮,以疾卒扬州石塔寺僧房。康熙十八年(1679年)祀乡贤,又以名宦从祀孔子庙廷。刘肇国之子刘侁(shen,一声)在其舍旁建了一座“佛阁三楹”的刘公祠,供蜜湖刘合族祭祀。这刘公祠以后就成为刘氏宗祠,抑或“刘翰林”村名也始于此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