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0年代的25万亩,到目前的9.6万亩 半个世纪 湖面缩小一大半 google最新卫星图显示的大冶湖区域

填湖而建的大冶钢厂农场
两亿多年前的地壳运动,在今大冶与阳新之间,造化出了一座河流沉降湖,现称“大冶湖”。亿万斯年,大冶湖像母亲一样用她甘甜的湖水滋养了沿岸儿女,也留下许多美丽传说。
近50年来,围湖垦田要口粮,围栏养殖要规模,排放“三废”要效益,填占湖面要地皮,人类的不断索取,让这座母亲湖不堪重负。
时间是一把无情刻刀,从1960年代的25万亩,到1970年代的10万亩,再到目前的9.6万亩,半个世纪,大冶湖面积缩减60%。
烟波浩渺难觅,碧波荡漾不再。
1960年:自然状态,25万亩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文学家袁宏道途经大冶古县城,赋诗:“千山照平湖,城在湖波上。”他还沿铜绿山、栖儒桥、雷山、宫台山游行赏吟,走出一条“袁诗之路”,令后人不断踏访、浮想联翩。
黄石政协文史研究员余炳贤是大冶茗山人,通过研究《大冶县志·艺文志》《袁中郎全集》等史料,他发现了这条隐匿在大冶历史帷幕中的山水人文之路。
据了解,袁诗中所言“湖”即为大冶湖,“山”则指青龙山,与大冶湖子湖之一的红星湖相邻。1984年,大冶依湖畔建青龙山公园。
大冶湖古称源湖、金湖、氵韦源湖。清光绪《大冶县志》记载:“源湖自茗山下发源,由西曲折而东出氵韦源口,约一百二十里”。又载:“春夏为湖,则弥漫浩渺远接天碧;秋冬为港,则转旋曲折而莫见所从出”。
由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写的《湖北省湖泊变迁图集(1950—1988)》一书记载:解放初期,当中水位20.0米时,大冶湖湖面面积170.0平方公里,容积65699万立方米。
黄石市水利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至1960年代末,大冶湖仍处于一种自然湖泊状态,江湖相通,湖面面积达到170平方公里(约合25万亩)。
1970年:围垦农场,侵占15万亩
大冶湖的静谧被打破,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1990年出版的《大冶县志》记载:1970年11月9日,大冶调集劳动力6万多人,围垦大冶湖。至1972年,共建成垦区27个,增加耕地7万亩。
这些垦区缘大冶湖岸线而围,老辈人还能数出它们:熊家洲垦区、下袁垦区、桃花垦区、兴隆咀垦区、磊山垦区、冶钢垦区、有色垦区……《湖北省湖泊变迁图集》一书记载,截至1988年,“大冶湖已围垦151950亩(含阳新县大冶湖围垦面积)。”
1948年出生的李相同,是大冶市大箕铺镇顶坜垴村人,“老家就在湖岸上,小时候经常在湖边放牛,渴了就掬一捧湖水喝。”回忆过往,他似乎仍在回味湖水的甘甜。
李相同当时是民兵连长,负责指挥筑堤。“开垦现场红旗飘飘,大家听说有地可以种田了,都干劲十足。”他回忆,每天凌晨两点大家就起来干活,将熊家洲30米开外的泥土挑回筑堤,直到天黑才收工。
大冶湖熊家洲片区成功开垦了16000余亩田地,分到各个生产队,农民们欢呼雀跃。“现在垦区内的农田,有一些被开发成垂钓休闲区,但大部分都荒芜了。”李相同说。
今年51岁的陈海如曾为大冶湖管理站第三任站长。他回忆,当时的垦区大部分只种一季,许多地方泥脚深1米多,农民去插秧还得划着木船或者木盆。每年的汛期,一些泥巴筑成的堤防“不堪一击”。“记忆中只有冶钢垦区的堤筑得较牢固,用水泥、石头浇灌而成。”
5月15日下午,记者循迹找到冶钢农场。农场位于黄石开发区黄金山工业新区大棋路以南,尚未进行工商业开发,也早已没有了农业大生产时代的火热场面。
水泥大门右侧,暗灰色的“大冶钢厂农场”掩隐于萋萋芳草中。农场标语、公安科的牌子散落在楼道走廊里。平整的晒场,被驾校用来当作训练场地。
农场靠近港渠的位置,有11排活动板房,是汪仁镇百花村的拆迁安置过渡房。爬上农场港渠的围墙,可以看见对面大棋路北侧的四棵大三期还建点,一幢幢高楼正拔地而起。
1990年:工业蓬勃,污水流入
大冶湖流域内共有入湖河流40条。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小采选企业在大冶湖上游遍地开花,个体私营选矿星罗棋布,大量污水废渣通过港渠,直接排入大冶湖。环湖农业生产和日新月异的城镇建设也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淤塞抬高了滩涂。
大冶市城区环保局局长陈建国介绍,当时最为突出的排污集中在殷祖、金湖等地的小选金企业,污水中含有大量氰化物,后来取缔了上千家。
原大冶湖管理站站长陈海如回忆,1992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向湖内排出了大量的黄色浑浊水,湖中随之死了不少鱼。专家检验发现,属污水中的铜、砷等元素超标。经法院调解,有色金属公司向沿湖渔民赔偿约70万元。
大冶市环保局党委书记冯光发介绍,如今在农村“五小企业”滥采滥挖问题仍较普遍,一些河流港渠已变成了“黄河”、“红河”和“黑河”。
“污水治理,重点应该是“五小企业”的治理。截住污水,湖水才有可能变得清澈。”冯光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