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不跟陌生人走;4岁体谅父母辛劳;5岁说出家庭住址;6岁接受不同意见……近日,教育部公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学龄前孩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设定一个“阶梯”状成长标准。教育专家称,该《指南》有科学性,符合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要求。但大冶一些家长认为,标准有些“不靠谱”。
6岁会10以内加减计算
《指南》提出,对3到6岁幼儿,游戏是第一位的,严禁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3到4岁能手口一致地数5个以内的物体,5到6岁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明确提出,幼儿阶段无需学习乘除法,更不需要学习速算心算。
“按照这个标准,那全市很多幼儿园的教学都处于超标状态。”在家长陈华生看来,这种标准“简直是不能实现”。她的女儿今年才4岁半,能数上百位数字,突然一下子只要求数“5个以内的物体”。“按这标准一说,我闺女还不成了天才了。”陈华生说,他们小区的孩子学得比自己女儿还多,曾经看一个5岁的男孩在做两位数加减法的题目。
记者走访了解到,各幼儿园普遍超出《指南》标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明显,很多幼儿园都存在过度认字、机械背诵、超标算术等情况。
4到5岁能体谅父母辛劳
《指南》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明确要求:3岁到4岁幼儿,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4岁到5岁幼儿,饭前便后能主动洗手,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5岁到6岁幼儿能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5岁到6岁幼儿会自己穿衣、系鞋带,这条简单要求,部分幼儿做不到。记者曾在一个学前班里调查,结果发现班上40名孩子,半数孩子吃饭仍要妈妈喂,多数男孩不会系鞋带。原因大多是幼儿园老师没教,家长也不教。
《指南》要求,3到4岁的孩子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在关心尊重他人章节,要求4到5岁孩子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6岁要学会倾听和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对于“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这个标准,爸爸许成文就表示,4岁半的孩子帅帅平时也会说:“爸爸工作忙”、“妈妈辛苦了”。但当爸爸妈妈表示让帅帅去给父母倒杯水时,帅帅就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他到底是做到了体谅父母的辛劳呢,还是不能体谅?”
家长认为标准不“靠谱”
昨日,记者在大冶市机关幼儿园、启博幼儿园、湛月艺术幼儿园、东方红等幼儿园,随机采访了几位等着接孩子的家长。家长们表示,虽然没有看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原文,但是很关注相关的报道,“这给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参照’,我们应该花点时间来好好研究,对着《指南》来做,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
吴女士坦言,《指南》中对孩子安全方面指导,她平时就很重视,“3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这条,乐乐肯定能做到。但在习惯培养上可能欠缺一些,比如《指南》提出3到4岁孩子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4到5岁不超过20分钟,她的孩子远远超过这个时间。
“4岁的孩子刚刚建立自我的概念,正在初探自我和他人的区别,这时候孩子怎么会体谅父母呢?”冯女士觉得这点标准有些“不靠谱”。
《指南》的出台,质疑声、赞同声都存在。湖北省学前教育委员会会员、大冶市机关幼儿园园长石志敏认为,《指南》是根据多数幼儿成长规律来科学合理制定的参照标准,具有科学性,符合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要求。有些家长会认为《指南》标准过于简单,是因为目前多数孩子学习的知识已经超出孩子该年龄阶段所学的知识。《指南》里强调要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4到5岁能体谅父母辛劳”这一标准,很多幼儿未能达到,这就是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范畴。
幼儿的学前教育应该以习惯养成、培养动手能力和智力开发为主,家长不应只关注孩子的知识积累。例如会背诗歌、会读数字,4岁年龄要学会6岁的知识,这对孩子是一种个性、自信的扼杀。孩子到6岁自然就能吸收这些知识,这种重复学习会泯灭孩子爱玩的天性,过早地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