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罗田县抢抓大别山试验区建设机遇,突出“六抓六强”,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全县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日益完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特色工作亮点纷呈,人才对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人才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抓责任,强合力。县委建立了“四个一”的人才工作制度,即每年专题召开一次县委全委会,每位县级领导联系一名优秀拔尖人才、挂一个人才工作联系点、服务一个创新团队。将人才工作纳入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一把手”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重大事项通报、定期检查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抓培养,强素质。创新“干部夜校”培训模式,先后邀请知名专家教授、组织县直单位负责人开展专题讲座60多场次,培训干部3万多人次,实现了在职干部学习全覆盖,中央电视台等46家新闻媒体深入现场报道。依托县委党校、理工中专、农广校等培训机构,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抓好各类人才培训。大力推行“五个一线”实践锻炼法,选派各类优秀人才600多名,到信访、企业、园区、招商、经济发达地区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抓引进,强队伍。县委出台了《罗田县人才培养引进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公开招考、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赴高校或发达地区招聘等,先后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580名。在各大城市建立同乡会,引进120多名罗田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宏源药业公司聘请美籍华人胡松洲博士为首席专家,还先后引进博士2名,硕士5名,本科96名,大专70名,取得10项发明专利,开发出7个系列20多个品种,其主导产品乙二醛和甲硝唑产能规模、市场份额居国际同行业第一,公司实现年产值10亿元,创利税近亿元。聘请武大朱英国院士为罗田人才顾问,并在三里畈镇建立红莲系杂交水稻试验基地1000亩。引进全省首批“博士服务团”10名博士,与全县重大项目对接,每人联系一个重点项目或重点企业,与派出单位对接,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争取到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3个,申请国家专利2项,取得国家产品质量检测标准1个。全县人才总量达到504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比2009年提高3.1%。 抓创新,强特色。投资800万元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09年省委组织部在罗田召开了现场会,其工作经验先后两次在省委组织部召开的相关会议上交流。采取示范基地集中培训,整合资源多途培训,设立流动课堂现场培训等形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万人次。创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评选出农村各类技师、技术员365 人。该项工作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人才工作创新二类资助项目,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创新二等奖。全县板栗、中药材、畜牧等特色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板栗面积突破100万亩,产量6万吨,综合产值10亿元。中药材面积10.5万亩,产值5亿元。全县新建万头猪场2个、万只鸡场12个、千只羊场102个,涌现养殖大户1217家。 抓机制,强作用。实行人才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人才服务合同,明确服务期间工作职责、权力义务、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等,按期结账兑现。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对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实行年薪制,每两年开展一次“十大优秀企业家”、“十大名师”、“十大名医”等评选表彰活动。建立人才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促进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常态化。 抓环境,强后劲。县政府每年从人才开发资金中拨出专款,用于解决本地优秀人才和引进人才的住房及生活补贴。对引进的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的人才每人每年发放6000—10000元的生活补贴,并由县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在园区建立人才公寓、科技实验室、工作室,改善人才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听证制度,将600多名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各类优秀人才,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注重加强人才典型和经验的宣传推介,先后在各级新闻媒体刊发宣传文稿125篇,营造了浓厚的人才工作氛围。(徐进鹏、胡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