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汉江汉川段狭窄多弯。(记者 陈迹 摄)
图为:汉 川
记者 张云宽 别鸣 雷闯
秋日高悬,汉江波光粼粼。78岁的王新春背着双手往江边走,蓝上衣已洗得发白,身边是他种的一小块棉花地。
汉川市汉江大堤旁甑山村王家台5号,王新春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从过去每年被水淹的土房子,到2001年建起的这4层楼房。18日,他指着门口坎下的第三道石阶说:“去年洪水就涨到了这里。”
汉川汉江段全长93公里,两岸堤防总长161公里,河堤长、弯道多、无滩堤段多、涵闸多,素有“千里汉江,险在汉川”之说。
伫立在一段被江水冲刷垮塌的沙质堤前,王新春说:“希望汉江大堤修得更高、更宽,更牢固。”
曲莫如汉
与其他江河迥然不同,汉江的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呈漏斗状。
在汉川市汉江河道堤防管理总段,曲里拐弯的河道堤防图占据了一面墙。市水利局副局长熊成茂介绍:“汉江多宝湾两岸堤距达3500米,到了汉川两岸平均堤距只有300-400米,最窄处当码头仅290米,是汉江河道历年来的‘肠梗阻’。”
汉江码头,这是我们沿三千里汉江所见到的航运最发达的景象。“两岸收窄,水流深急,船行方便得多。”码头上工人师傅说。
一块大石碑很醒目,上面刻着“当码头险段”大字。废弃的古码头上,有妇女蹲在江边洗洗刷刷。旁边是汉川市造船厂,一艘在建的中型货轮斜在沙地上。因为河道窄,对岸大堤上的农用车、自行车与行人历历在目。
汉江在这里流出一个巨大的“n”形弯,当码头正在这大弯的顶端,目力所及竟然看不远上下游水流来去。不足千米的河道,汉江冲出这样剧烈的弯曲弧度,让我们惊叹。
对岸是马鞍乡索子垸,我们搭乘渡船过江,江面窄狭,不到10分钟就到了对岸。熊成茂指着大堤边部分崩毁的石块,说:“这里水流冲刷太剧烈,堤防维护工作很艰巨。”
沿着大堤往汉江上游走,紧靠大堤内就是马口镇。因为关羽路经此地系马休憩而得名的马口镇,已有1700余年历史。该镇如今号称中国纺织第一镇,生产的缝纫线产量占全国3/5以上。
在马口镇邱子脑村大堤上,我们看见了汉江的又一个巨大“U”形弯。当地人说,汉江在此改道时间并不久远,这个“U”形弯是上世纪80年代汉江冲破附近小河道而形成。
熊成茂说,汉江流经汉川,这样的大弯道多达14处,弯弯相连,险中有险,崩岸险情时有发生。“曲莫如汉”,这是对汉江汉川河段最贴切的描述。
防在汉川
54岁的何厚明,对1998年汉江特大洪涝灾害仍然记忆犹新。“那年7、8月间,汉江先后出现8次洪峰,时逢汉江洪水下泄,两江夹击,上压下顶,汉川堤防危在旦夕。我当时守在民乐闸4天3夜没合眼,闸门扭曲变形,我们用铁丝笼装石头拼命堵漏。”干了38年汉江堤防工作,何厚明如今是汉川市汉江河道堤防管理总段副总段长。
他扳着手指说:“河道弯曲,‘肠梗阻’现象,堤质沙化,长江顶托影响,这段汉江堤防地理地质特性先天不足,我们的工作压力巨大。”
和王新春老人一起看过的沙质堤,正是何厚明认为亟须整修的部分。
何厚明告诉我们:汉川大部分干堤建筑在冲积平原上,历年来由于筑堤土源紧张,不得不采用相当数量的“飞沙”做堤,往往导致浸漏、散浸出现,堪称“金皮豆腐腰”。“江阻于前,汉凌于后”。熊成茂、何厚明等汉川水利人并不讳言,当地堤防仍停留在小修小补阶段,管理体制与整治速度与上下游、左右岸都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不能做汉江流域防洪的‘短板’。”目前,汉川当地正在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谋求实施汉江堤防整险加固一期工程。
因为,汉川守住了,汉口汉阳就高枕无忧。汉川,就是这样在长久与洪水博弈中前进着、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