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云 母 情
作者:西塞桃花
晚霞如金照着故乡的山,那是英雄的大别山,那是父亲的大别山。在那撒满片片云母的高岗上,傍晚霞光映衬着故乡的山,遥远的山谷耸立着老家那青白相间的砖瓦屋,只三五间一兀瓦屋里升起的一道炊烟,足以缭绕云母岗如诗入画的意境。父亲独坐在云母岗上,时光倒影着父亲土红色的脸庞,父亲的络腮胡子,那是大别山的一蓬笆毛草,父亲额头的皱纹,那是大别山一条条沟沟涧涧,好像连着云母山的山山岭岭,在我的脑海里时隐时现,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还有心中对云母山上老父亲的怀念。
在这个父亲节来临之际,我放弃了结伴游历名山圣水,带着儿子再回数百里之遥的老家去,看看从来没有过父亲节的父亲,也想访访童年留下美好记忆的云母山。云母山其实是鄂东与皖西接壤的大别山南麓将军山下的一道梁,故乡人称之为下将军山,之所以我称他为云母山,是因为山上满山遍野的生长着云母石,给云母山仿佛镀了一层白金。之所以我称之为云母山,还是因为父亲对我讲的那个与云母石相关的家事。解放初,咱家祖父挑盐巴换了三几个银锭子,从叔公公哪儿买来云母岗上的一片荒地,祖父母把这片地改成了田就大解放了,刚买来的田地收归集体“共产”了。到了“吃大窝饭”的年代正是父亲读书之年,祖父母看着刚刚改好田地收归集体,因没人上山来种而重又荒芜,每天还要去生产队搞“大生产、放卫星”,全家人心痛,祖父母吃野菜,省下全家三口的“大窝饭”给父亲吃,父亲每天吃不饱,有时甚至饿着肚皮还要下到云母山脚下10里远的学校上学。学校建在一所旧庙里,没有课本,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也没有老师,只有2根大圆木柱子,从读过私塾的老人中挑了一位做老师。父亲记得上课时没有粉笔,老师先是用那木炭在灰色的墙上和柱子上写满了“四书五经”,父亲和同学只好用木棍在地上比划着,高喊着。父亲说,老师教了一节课之后黑黑的木炭灰粘在手上脸上,老师就成了花脸关公,下课时学生就围绕老师笑着绕圈圈。一次父亲病的不行没有上学,老师家访走上了云母岗寻找辍学的父亲,老师看见满地的云母石片,光灿灿的就随手检起一块,在地上写下一行字“万般该下品,唯有读书高”,尽管父亲不完全理解这话的含义,但“读书”二字仿佛刻在父亲的心上,父亲病好了些就千方百计又上学了,而且书包里每天带着一大包云母石片,送给讲课的老师,也分给上学的同学们。在这个破庙作的校堂里,有了云母石,老师和同学们就可以在墙上、地上和木板上尽情的写呀画呀,云母岗外又传出了经久不息的读书声。每天放学时扫地,从庙里教室扫出的云母石粉,把这破旧的老庙门口镀上了一层金粉。父亲就是这样成了这云母山里解放后第一代有文化的人走出了大山。
40年后父亲退休舍不下老家那片云母,又回到了云母山的老家,每天看着这闪着金子般光亮的片片云母石。多年没回老家,父亲抬出八仙桌,温上一壶老酒,和我爷孙三代回忆云母山的往事,我和孩子敬了父亲几杯,父亲不胜酒力在夕阳里醉了,醉在大别山那片金灿灿的云母石岗上。
(作者简介:詹德胜(网名:西塞桃花)诗人词人作品见于诗刊、央视、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获得新闻奖、诗歌奖和歌曲奖近百次。系中国人民银行音乐舞蹈协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和湖北音乐家协会会员)(联系湖北武汉手机18771123885和银行卡号:招商银行黄石分行一卡通6225887141985842詹德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