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3 【原创】红尘谈“爱我百湖”的问政剖析 武汉市是百湖之市,纳入武汉湖泊保护名录的166个湖泊,都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名称。如今,166个湖泊还剩多少?湖泊位置是否不在成为某个施工工地的圈占,湖泊的截污是否要作整体性的规划,神圣的水域桩是否继续发挥着它的警示性效力,这些都是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2013年的7月3日,一个叫柯志强的志愿者,登上电视问政台,向水务局的局长左绍斌呈送了一个水域桩子的见面礼。对于水域桩的定义,众所周知,就是为了保护湖泊的蓝线,是沿着湖岸设置的界桩。在曝光的电视短片中,我们看到的是督察员在杂草丛中发现了郭家湖的水域桩,在呈现的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在界桩的周围,除了在建的公路外,已经没有任何的水体存在了。左局长接到这个特殊的水域桩,想必心情是沉重的,痛心的自责,即使追究水务部门的执法监管不到位、执法手段不强、管理不严格等一系列的问题,应该都不是自责的最实质性的问题,这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要落实“铁腕治湖”的策略,制定铁腕的管理措施,不是一个简单的填湖罚款就解决问题的,要知道,在《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的填湖罚款中,处罚最重的也只是50万元,即使开发商吃不了这份盘中餐,他倒掉了,最多损失的只是一顿饭钱,可是他的残羹冷炙却要别人来清理,这样,排污清污成了一个重头戏。如果,环保监管又不到位,今天把这个塘清污了,把垃圾堆到一个什么地方,明天在清理一个塘,再堆垃圾,拆东补西,结果,环保局也会出现无可奈何的旁白,落个监管不到位的责任。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症。 建议水务部门,定期进行现场调查,对于非法填湖的,采取铁制措施,挖出来恢复湖泊的原貌;如果是被围湖造田分割变成塘的,在自然的条件下消退的,就要进行合理的保护性修复,坚决做到166个湖泊,一个都不能少、一寸水面都不能浓缩的工作主旨。建议环保部门,也不要空喊口号,一定要把截污、清污的民心工程做到实处,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工程建设的污源问题。
2013.07.12 发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