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6
东湖元老
<< 庄子>>云:造化为大冶!
  
- 积分
- 31361
 
IP属地:广东省惠州市
|
长江商报消息 近日,湖北省统计局发布2011年湖北百强乡镇榜单,大冶市的罗家桥、陈贵、灵乡包揽榜单前三甲,形成独特的“大冶现象”。若说因为罗家桥有劲牌,陈贵有雨润,也不尽然。正如龙泉镇有稻花香、石花镇有石花酒,龙头企业带动的优势我省其他乡镇也有。那么,“大冶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工业带动城乡协调发展
得知罗家桥街道办事处在“湖北省2011年度百强乡镇”中拔得头筹,罗家桥街道党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钱太健并不意外。
他的自信来自于近年来罗家桥产业的高速发展,2011年罗家桥街道辖区内工业企业有22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39家,工业总产值达161.37亿元。目前,罗家桥形成了一区(大冶新城区)四园(劲牌工业园、罗桥工业园、西北工业园、攀宇工业园)的新型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大冶经济开发区的定位是致力打造国家级高新区、经济转型发展先导区、城乡统筹样板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工业生产总值超千亿元,财政收入达60亿元。
在湖北省政策研究室农村问题专家余爱民看来,罗家桥发展模式就是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三化同步发展模式,也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其核心就是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工业发展作为第一任务,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工作,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
“罗家桥夺冠优势并不是独特的唯一的。”余爱民说,罗家桥拥有的位于大冶市郊的区位优势、开发区招商环境和政策优势、龙头企业带动优势,这些在我省城市郊区农村、我省工业园区所在农村、我省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在农村都有这样的优势。
罗家桥位居百强乡镇首位,龙头企业劲牌有限公司带动作用功不可没,劲牌公司2011年销售额达47亿元,上交税金达10亿。
余爱民说,这就是工业化带动、城镇推动的力量,没有这“两化”带动推动,仅靠农业现代化自身“单打独斗”,是不容易的,也是比较缓慢的。中央提出三化同步发展,就是用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大冶模式可以复制
但拥有龙头企业的乡镇不止罗家桥,我省一些龙头企业所在农村也有这样的优势,龙泉镇有稻花香、石花镇有石花酒。 那为何形成“大冶现象”?余爱民称,这是因为大冶乡镇依托资源发展得很早,面对挑战转型发展得很快,突出工业产业发展得很强,带动城镇和农村发展很协调,这是大冶乡镇发展的四条真经,也是农村发展的四条快车道。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在经过对湖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典型案例的研究后总结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八种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种便是城郊突破发展模式。秦尊文认为,城郊是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它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
“这种模式,十分符合古典区位理论中杜能圈原理:圆心是中心城市,作为经济系统的核心,而乡村则依其圆心的距离,经济发达程度呈同心圆变化,离中心城市越近,受城市辐射力越强,经济发达程度越高。”秦尊文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从榜单前三甲的大冶各乡镇分布也可看出这一模式的影子。
为什么大冶的城郊模式能培育出如此多的百强乡镇而其他县市不能?这取决于中心城镇自身的辐射能力,只有中心城镇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辐射效应。以矿产资源起家的大冶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大潮中培育出劲牌集团等一大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具备基本的辐射能力。实际上,目前湖北绝大多数县城正处在反辐射的发展过程中,所谓反辐射是指中心城镇不仅不能辐射周边乡镇,还要抽取周边乡镇人力、日常消费、房地产消费等方面的资源。
不过,余爱民认为,大冶模式和罗家桥模式的经验完全可以推广和复制。
本报记者 余鲁西张学荣
解读大冶现象之“返乡潮”
“回家的诱惑”
“堰畈是我家,不比城里差。”这是陈贵镇下辖村社区堰畈桥的“广告语”,就挂在村门口。没进村前,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在“吹牛皮”,进去逛一趟,用“名不虚传”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随着陈贵镇的转型,大型项目纷纷上马,直接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创业,家门口上班、开公司,这让小镇散发出了与其他乡镇不一样的气息——人气。
行走大冶,记者发现,不单单是陈贵镇堰畈桥,还包括其他明星乡镇灵乡镇、罗家桥等等在内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拥有旺盛的人气。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回家有事可做,老人在家老有所养,因而回家打工、回乡创业蔚然成风,俨然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必然。
回家打工,赚了
走进堰畈桥社区服务站,LED屏正在滚动播放招聘信息:“顺富招聘100人,男女不限。”“一个服装新区就可以吸纳全镇人就业。”堰畈桥社区委员乔中如告诉记者,目前村内基本上没有人外出打工,“都在附近工作,一到过年企业就上演‘抢人大战’”。大冶福润159位工人中,只有20多个住宿,“其他都是村内人。”大冶福润负责人透露。
家门口就业也让这座小镇颇具人气,饭点刚过,社区前的广场前已经聚集了大片人群,伴随着歌声翩翩起舞。“收入也还行。”乔中如带着记者在村内参观,家家户户都是小洋楼,村内的水塘被统一用雕刻上花纹的木栏杆围挡起来,“现在都用自来水,卫生间的水用统一的管道进行污水处理”。
不仅如此,走在路上经常可以看见村民的楼房前停着小轿车,“我们村每15个人当中就拥有一辆小车。”说起这个数据,乔中如颇为自豪。
数据显示,2011年,武汉市的私人汽车数量约为60万辆,武汉市民的车辆拥有量约为每千人100辆车,从这项数据来看,堰畈桥社区的广告语“堰畈是我家,不比城里差”还真是名不虚传。
回乡创业,发了
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创业机会。近年来,大冶不少一直漂流在外的老板们实现回乡创业,堰畈桥的乔景中就是典型。“家乡现在什么都有,出门是马路,喝自来水,而且离公司近,干脆搬回来住。”乔景中离开了大冶市区,将家搬回了老家,一边忙着监督工人装修,一边跟记者聊到。
乔景中坦言,现在的生活是他原来想都不敢想的,现年43岁的他从20岁开始就成了职业司机,这一做就是15年,随后改接工程、做矿石深加工,但都常年漂泊在外,居无定所,三餐不齐,“想吃口热饭都难”。
2008年成了他事业的转折点,大冶福润的落户带给了他商机。当时政府鼓励当地居民发展第三产业,乔景中瞄准时机,先是投资280万元建了肉鸡养殖场,成了最大的肉禽养殖户,然后又干起了老本行,以30万/台的价格购置了18台冷藏车,成立物流公司,专门服务大冶福润。“如果没有这样的大项目进来,我肯定是不敢投入这么大的,毕竟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太弱。”
对于目前的生活,乔景中很满意和知足,“早上开车5分钟到公司,中午回家吃饭,休息下再去公司”。虽然养殖和物流的利润比不上矿业和工程,但乔景中表示还是偏向于前者,“稳定,起码可以保住家人的吃穿住行,而且也让我能在中午吃上自家的热饭”。
现在乔景中不仅回乡创业,刚刚从物流专业的大儿子也跟随父亲的脚步回来了,“他愿意回来,在外打工每个月连个iPhone4S都买不起,家乡机会也不少”。
马上,乔景中就可以入住花费100多万元装修的别墅中。此外,已经付款的奥迪Q5也将在三天后送到他家门前。
本报记者 翟莹实习生 代红叶
特写
建在别墅中的
养老院
走在陈贵镇,笔直的马路、漂亮的小洋楼、干净整齐的街景,一切都折射出当地蓬勃发展的经济。堰畈桥社区里,人们跟城里人一样,于夕阳余晖中在社区广场前挥洒舞姿。
颐康园距离陈贵镇镇政府不过百米距离,属于镇上的“黄金”地段。红色的两层小洋楼在绿树映衬下,隐秘而幽静。
不知情者,或许以为这是某位富豪的别墅,其实,这是该镇国家级福利院颐康园。
记者在福利院里走了一圈,发现老人全部住在别墅,两人一间,房内有空调、洗衣机、电视。老人四人一桌在树荫下打牌,不远处还有三五成群聊天的“班子”。
“老人们每年要做体检,身体不错。”该院陈副院长介绍,目前整个福利院收住73位老人,均是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全部免费,除去国家每月60元的补贴外,每月福利院还额外发30元零用钱。吃的有荤有素,每星期杀一头猪。”
而这些全部由陈贵镇财政支撑,每年耗费百万以上。据悉,陈贵镇把财政收入的70%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建设。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每年资助贫困学生近千名。实施“大病救助”机制,每年救助重大疾病患者20余名。社保范围不断扩大,新农合覆盖率达100%,新农保覆盖率达90%以上。
“要说这些,也是因为经济发展得好,必须有这样的基础。”闲聊时,陈贵镇党委书记肖绪华坦言。毫无疑问,经济发展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更高的GDP,以及更好的基础设施,但它又不仅止于此。当贫困山区里的孩子们还在为大学学费发愁时,当城里的老人们还在为下月的医药费担忧时,袁平英老人却能坐在别墅里安静地欣赏节目。老有所养,也许才是陈贵镇经济发展带来的最大实惠。
本报记者 翟莹实习生 代红叶
思考
强镇扩权
应警惕结构失衡
众多县因为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而升级为市、部分城市因经济地位而升为直辖市,这样的案例在中国现有管理体制下似乎并不奇怪。那么经济总量处于湖北乡镇之首的百强乡镇有没有可能升级为市?其实这样的动议早在多年前便存在。
镇级市诉求是经济地位导致的对政治地位的必然诉求。湖北宜昌市龙泉镇、汉川市马口镇等都已被列为镇级市改革试点乡镇,但截至目前尚无实质性改革举措。和镇级市改革更趋于隐蔽性的举措是对县域副中心镇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高配,目前在湖北省内京山等多个县已有对非县城所在地乡镇主要负责人进行高配的先例,部分乡镇党委书记位列县委常委或副县长。在国内其他省份甚至出现了副中心镇党委书记兼县委常委、乡长兼副县长的现象。高配及与之配套的系列改革被学界称为“强镇扩权”。强镇扩权的目的在于给部分乡镇下放超出原有范围的行政审批权力,以权力下放促进经济发展。
相对而言,镇级市改革比一般的强镇扩权难度更大。因为此项改革绝非提高行政级别或下放审批权限那么简单,最为核心的问题是镇级市如何定位与原属县(市)的权力关系,如何在镇级市自主性和县市权力统筹之间求得平衡。
多年研究中国基层治理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伟认为,强镇扩权或镇级市建设以权力下放为突破口促进乡镇发展的做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确实可行,这一做法和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给部分特区下放审批权限具有类似性。但是,镇级市是否会“掠夺”周边乡镇的发展资源?是否会造成县域内乡镇结构失衡?这些问题都值得警惕。
本报记者张学荣
这就是工业化带动、城镇推动的力量,没有这“两化”带动推动,仅靠农业现代化自身“单打独斗”,是不容易的,也是比较缓慢的。
——湖北省政策研究室农村问题专家余爱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