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浙江
- 精华
- 94
上尉
  
- 积分
- 4055
IP属地:浙江省杭州市
|

楼主 |
发表于 浙江省杭州市 2012-11-7 01: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镇有个故事家
在古城襄阳隆中诸葛亮先生隐居地北麓,汉水之滨,有个叫卧龙的小镇,那里山清水秀,民风纯朴。
2006年9月的一天,正在家抄写刚编写好一篇故事的黄朝忠,接到市作家协会的电话。“老黄,祝贺你被吸收为湖北省作协会员。”黄朝忠听到这消息,嘴角露出一丝笑容来:自己的付出,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追今抚昔,不禁回忆起自己走过的四十年坎坷文学创作道路。
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叶的黄朝忠,因家庭贫困,小学毕业后,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回乡当了一名农民。在农忙之余,他仍渴望对知识的需求,经常向昔日的同学借来课本,如饥似渴地挑灯夜读。白天,他边放牛,边读书,有时候牛跑到很远的地方吃草,他还没察觉到,为此,挨了父亲许多的训斥。到了1980年,三十而立的他,调到镇政府工作,负责镇里的宣传和新闻报道工作。那时候,媒体比较少,信息也不畅,发一篇稿件很不容易。他就着手充实自己,边工作边学习。重点通读优秀文学作品。英国作家布尔韦利顿的一句话对他影响很大,“古典文学作品永远不会衰落。”,同时,他常年参加了各种全国和省市各级新闻写作函授班的学习和短期培训。通过函授的方式取得了中专文凭。经过学习和努力,稿件见报率上升很快,工作积极性受到镇领导的好评。工作闲暇之余,他尝试着诗歌、小说、散文、言论的创作。报刊杂志偶尔刊登出他的文学作品,他自然欣喜万分,同时又鼓舞了他的下一轮写作热情。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2002年初,这时的小黄已经变成了中年汉子。由于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在文学创作上已小有名气,被襄阳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一次,他在与文友的聚会中得知,故事作品,因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而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全国故事类刊物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很旺。由于故事读者面宽、雅俗共赏,许多纯文学刊物也办有故事版,老黄想到卧龙镇历史文化沉淀深厚,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取之不懈的故事素材,故土为自己的故事创作,储备了源源不断的源泉。他想到这里,兴奋得几夜也没睡着觉,感到自己找准了今后文学创作的方向。他跑到书店买来大量的故事类期刊,潜心研究故事创作的规律,写出了第一篇故事作品——《丈夫在家“坐月子”》,不料,很快就被陕西《百姓故事》登了。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接着又写出了《严实口技救昭君》、《纪晓岚妙语对皇上》、《欧阳修戏秀才》、《秦始皇修墓》以及打工故事、情感故事、官场故事、鬼怪故事、婚姻故事等作品400多篇在全国各地发表,其中百余篇被转载或获奖。
黄朝忠身材瘦削,但精神爽烁。他爱交朋友,热情好客。其瘦小的的外表下,聚集着巨大的文学创作激情。这激情凝聚着他对休养生息他的故土的挚爱,凝聚着他对社会反哺的责任。他在家里条件并不好的时期,每年光订阅文学期刊的费用就达1000多元。他每天尽量减少应酬,坚持读书和写作。屋里到处备好笔纸,想到好情节和句子了,随手记录下来。连坐车外出,听到什么趣事了,下车就马上整理出来。
黄朝忠家住在镇街东村,房居建筑朴实整洁,屋前挺拔的杜仲树,伴随和见证了黄朝忠的努力创作历程。本市的凡夫、老冒、尹全生、熊万里、邓耀华、崔新建、左龙岗、王大春等知名文友爱上他家做客。文友们聚集在一起,说古道今、作文饮酒,茗茶放歌,好不惬意。他们对黄朝忠的印象都是一样的:老黄坚忍不拔的追求、坚持不懈的努力铸就了他今天的成功。
黄朝忠成功的验证了一个再也朴素不过的道理:“有志者事竞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