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方,南方》 一直以来,我都在试图写这样的一部小说,小说名《南方,南方》。这部小说将以我在南方打工的部分惨淡经历为主线,不过也会适当地融合他人的先进事迹。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毕业于历史系的北方学生,对于生活中发生的诸多事情总喜欢融入一种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南方某企业从事行政工作。学历史系的人总喜欢进行一种终极式的思维。因此,他能很敏锐地洞察到工厂里存在着的各种不良现象并预判其发展趋势。不过,这种思维本身来说就是十分有害的,只是使他不断地逃避各种不符合自己天性的东西。年青人爽直的天性只是使自认为聪明的他犯下各种低级错误。最终,他只能以扔下一纸辞职书寻求自我解脱。 可悲的是在这段打工求职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叫萍的女孩。萍是那种并不事故的女孩,对聪颖而卓富才华的平十分赏识。她真诚地认为平的长处并不在于求职,而在于静下心来写些历史性的著作。在一个人心浮躁的时代,平很轻率地否定了萍的想法。但出于对萍的爱,平曾认真地寻找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不过对一个历史系的学生来说,选择就读历史系也许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平只能违心地告别了自己的初恋情人,无奈地踏上了回乡之旅。 多年以后,平在家乡仍旧一事无成,工作不顺心,婚姻也亮起了红灯。因为他的身份证已经到期,而他的户口是南方户口,不得已又踏上了南方之旅,只为了办一纸身份证。他过去所在的那家公司已经破产,不过他的初恋情人仍留守在这家公司。因办理身份证不期而遇的两人不禁百感交集。萍仍旧没有开始自己的生活,她的心中始终存留着初恋的阴影。两人终于旧情复燃。然而平寻找工作始终都不顺利。他最终无奈地选择了在一家化工厂当一名普通的工人,出于男人的自尊,他中断了与萍的联系。应该说平并不一定就是一个不愿意承担起责任的人。或许现实并不能允许一个人按照其个性来生活,因此平不得不选择一再地逃避。 在这家化工厂,平一改自己书生气十足的形像,忘我地工作着。很快便显示出其领导才能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这家化工公司里面派系林立,总经理是一个对技术并不在行却善于经营的人,对于技术型的副总十分排斥,将副总手下的助手几乎全部“赶尽杀绝”。因为与平扯得上有一层老乡关系,实在没有帮手的副总将平调到了技术部门帮副总开发各种产品。让副总也想不到的是平搞开发居然是一把好手,因为他有在生产一线的经历,更因为他非化工专业出生,对于搞各种化工开发并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平总能别出心裁想出一些异想天开的好方法。当我的小说构思到这里的时候,也许有人会说,哦,涂鸦童子你就胡诌吧,怎么可能没有一点专业素质的平脑子就这么好使,照你这么说专业素质就一点用处都没有了。而我想说的是这种构思真的源自于现实,有时专业思维对人来说可能真的是一种障碍。反正现实生活中的平的原型的确能想出许多匪夷所思的好点子来。 副总因为在这家公司倍受排挤,不得不选择离开。从此,平就挑起了公司产品开发的大梁。这家公司因为与国外公司合作,每年都有不少的产品开发任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平的产品开发技术每每会被总经理低廉地贩卖给了国外公司,平于是耐心地选择了几个很好的产品掌握在自己手中。 现在我有必要说说这家公司老板的背景。这家公司的老板先前只是一介普通司机,只不过在给镇长开车,还只不过将镇长的女儿挖到了手中。在镇长的帮助下,司机女婿相继办起了一家加油站、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继而以相当低廉的地皮开起了这家化工厂。在这家化工厂不断巨亏的情况下,老板又筹资四个亿办起了一家药企。在药企并不能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老板又投资兴办了一家太阳能企业。在太阳能产品因为质量不合格不断发生退货的情况下,老板甚至又投资兴办了一家太阳能上市公司。大家不要认为我说的是天方夜谭。我只能告诉大家这是发生在中国的一个具有十分普遍意义的经济案例。中国有多少家企业不是如此在作为,中国的经济的运行质量到底几何?也许只有天知道。 平因为其卓越的开发能力而倍受其他同行的嫉妒。但老板却慧眼相中了平,决定让他到自己的另一家药企担任要职,并开除了长期在化工厂担任要职的总经理。平将自己掌握的几项很好的产品带到这家公司,很快使这家药企扭亏为盈。在平为自己终于能尽显才华而庆幸之时,因为中国的太阳能产业过剩,老板的上市公司股票不断贬值。老板只得将自己的药企拍卖。让老板与平大跌眼镜的是最终的购买者竟然是被革职的那位总经理。平知道总经理是个心术不正的人,不愿意与他继续合作。总经理固执地认为公司的产品都是成熟产品,有没有平存在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孰不知核心的配方技术完全掌控在平的手中,平的离去意味着公司的生产大打折扣。当总经理欲再度相邀平出山时,平却选择了永远退出这个行业。他痛苦地回想起了他的初恋,他要为自己的恋人写一部历史性的宏篇巨制。 这部小说如果就其经济活动而言可以说是完全真实的,没有任何虚构的成分。而小说最后选择让平退出过热的经济活动还是很有深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象征着一代人对中国经济以及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总是不断地过热而后调整然后再度过热又被迫调整的一种清醒的反思态度。中国改革也许并不象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在超越历史,平的历史性思索或许是涂抹在那些喜欢发烧的人们额头上的一滴清凉油。因此,这部小说我并不讳言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