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九湖春意浓 文/韩庆仪
神农架林区九湖乡是华中地区唯一的亚热带亚高山湿地所在地,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核心板块,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是大自然赐予的宝地,是人间仙境,梦幻天堂。 近年来,九湖乡紧紧依托湿地恢复与保护及公园建设机遇,坚持“生态优先、旅游主导、农林支撑、人文支持、项目拉动、和谐保障”的方针,全力打造美丽九湖、魅力九湖、和谐九湖,九湖乡各项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大九湖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恢复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呈现出“鱼跃鸟翔”、“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景象,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随着湖北省“两圈一带”和“一江两山”战略的实施,神农架融入了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大潮。自然资源丰富,位于“三省六县”交通枢纽的九湖乡,也再次成为全区乃至全省关注的焦点。 “我们要以项目建设年为契机,用实干的精神,开放的思维,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科学规划、布局、落实九湖乡的各项工作,敢于把自己推上创新发展的波峰浪尖,力争在高水平上实现新跨越”,九湖乡党委书记王兴林,在全乡干部职工大会上的一席话催人奋进。 于是,把九湖建设成为成为全区政策的高地、资金的洼地、精神的富地、文化的重地和旅游的圣地的“五地”战略构想走进了九湖乡发展建设的新蓝图,拉开了举全乡之力实现高水平上新跨越的序幕。 生态是最大的优势,保护是最大的工作,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提升山、水、林、地综合保护能力,营造自然、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强化生态资源保护。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的首要职责,发展好九湖是我们的根本任务。作为一个旅游发展地区,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一时的发展,破坏性的发展。”九湖乡乡长杨峰在上任伊始的一番话发人深省。 在推进科学发展中,九湖乡一班人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九湖的一切开发建设都服从于保护工作的需要,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量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论证,科学地进行建设,把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近年来,投资1.5亿元,完成了大九湖湿地保护与恢复一期工程建设,共征收土地1.5万亩,山林0.8万亩,生态移民92户。修建了11条生态暗坝,投放鱼苗80万尾。对收回的土地及时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泽,生态恢复实现历史性突破。 九湖乡与湿地管理局既是邻居,更是伙伴,有着共同的使命和责任。局乡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森林(湿地)防火工作,连续32年没有出现重大森林(湿地)火警和火灾。对全乡8285.2亩退耕还林严格管护,保存率和成活率双达标。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基本杜绝了乱砍滥伐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珍稀植物、乱征滥占湿地的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生态的恢复,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据了解:自湿地公园开发以来,累计接待中外游客约6万余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00万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1800万元,九湖梦幻般的美景得到游客肯定。如今,大九湖湿地生态旅游景区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游客的到来,成为湖北乃至全国旅游的一张响亮名片。 把握群众渴望的方向,扣紧增收的要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围绕生态旅游,摸准市场行情,让劣势变优势,从小生产到大规模,从低品质到高效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尽管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九湖乡仍然是全区最落后、最边远、最艰苦的乡镇,这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乡情。产业如何调整、农民如何持续增收是摆在乡村两级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乡党委政府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工作会议,最终形成了共识,于是九湖乡围绕地域特色做起了大产业的文章。 发展产业首先要布局产业规划,主要是建好“两大片区”、形成“三大产业”(大九湖生态旅游片区、大东溪生态种植养殖片区;旅游观光业、绿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据统计:2011年种植蔬菜4500亩,烟叶730亩,魔芋300亩,药材1100亩。培植养殖大户10户,全年生猪饲养量达5700头,养牛1300头,羊2700只,土鸡3.5万羽。抢抓林下产业后续发展的政策机遇,规范化管理板栗基地2000亩,新建核桃基地600亩。全年农民外出务工610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200万元,增幅创历史最高。 大九湖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成立之初经营不景气,乡党委政府领导多少深入该公司指导工作,谋划发展,很快明确了发展思路。该公司采取“支部+协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支部的政治优势、协会的协调优势与基地的经济优势结合起来,重点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和良种土豆繁育基地等项目,实现了公司产品与旅游市场的对接。该公司的“大九湖香薰腊肉”已成为区内外闻名的特色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供不应求,公司效益大幅提升,利润空间成倍增长。 共产党员刘永华,抓住旅游发展商机,开了一家吃住娱为一体的天博湖宾馆,每年夏秋季节,生意火爆,客房爆满。成为当地名符其实的致富带头人,并且帮助解决4名本地人员就业。据统计:九湖去年新增旅游农庄(饭店)11个,累计达54个;新增接待床位75张,累计达720张;新增超市(商店)3家,累计达15家;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7次450人,全乡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达480人。 如今的九湖,正在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的帽子,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化经营逐步推进,基地建设逐渐形成,品牌效应逐渐显现,群众收入快速增长。 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点,顺应城镇化建设的大势,在探索中求进,在发展中创新,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操作,追求新型城镇与景观村庄的和谐相融,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着力推进九湖集镇建设。 如今漫步九湖新集镇,宽敞明亮的街道,秀美多姿的广场,古色古香的民居,进入集镇仿佛进入汉唐盛世,让人爽心悦目,美不胜收。走进村野,看到的是小楼别致、庭院整洁,清溪似流云,公路如玉带,处处充满田园气息,让人留恋忘返。 据了解,九湖在集镇建设之初,压力大、任务重、困难多、大多数居民持观望态度。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陈献碧,在集镇改造遇到困难的时候中,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在补偿资金还没有到位的前提下,他召开家庭会决定全力支持集镇改造,自己率先拆除居住了23年的老房子,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贷款建起了三层具有汉唐风格的楼房。他还带领乡政府工作专班挨家挨户做工作,搞宣传发动,持观望态度的居民逐渐消除了疑虑,纷纷行动起来……。 仅用一年的时间,投资550万元的集镇“三纵两横”路网工程全部完工,实现了集镇道路路网黑化、亮化、绿化、美化,结束了九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投资370万元的集镇供水项目完工,结束了九湖乡“春秋少水、冬季无水”的历史。 在集镇安装市电路灯50盏、太阳能风光互补路灯24盏,集镇实现了通宵照明,结束了九湖“夜晚一片黑”的历史。 九湖集镇配套建设完善后,为了加强管理,全乡上下树立经营集镇理念,组建城建管理党员巡护队,巡逻队队员,老党员汪曾元义无反顾的加入了巡逻队,他说:“能够为集镇的环境面貌做点微薄贡献,我感觉到我存在的价值,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义务,谁叫我是共产党员呢?”。 据悉:城建管理党员巡护队有15名党员踊跃参加,定期检查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全面整顿并规范集镇建房、卫生、市场、交通秩序,从源头上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泼乱倒、乱停乱靠等现象,积极倡导绿色环保、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收到明显成效,得到群众认可。如今九湖集镇就像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一样镶嵌在湿地美景的边缘。 立足执政基础的稳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探索新时期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方法,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狠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九湖乡立足“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党建工作与发展工作相结合,充分发展党支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支部个个都是战斗堡垒,党员人人都是一面旗帜,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
乡党委突出“项目建设年”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这个重点。深入开展“比学习,创一流素质;比团结,创一流团队;比干劲,创一流风貌;比服务,创一流作风;比工作,创一流业绩”的“五比五创”活动,真正做到为民服务真的为,为民办事真的办,实现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建立了党员干部联系村、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度,完善了干部目标考核体系,配齐配强了村“两委”班子,干部队伍管理日趋规范,宗旨观念明显增强,整体战斗力明显提升。 新的起点孕育新的希望,新的希望引领新的未来。在九湖乡的发展中,强烈地感受到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走到哪里,党的方针政策就带到哪里,工作就带到哪里。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今天又是新的起点。面对已经展开的“十二五”发展蓝图,九湖乡党政一班人又在谋划更大的发展。 湿地恢复与保护二期工程启动。 大九湖肆字号“旅游农家主题社区”建设启动。 15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启动。 1000亩道地药材基地启动。 创建“全国旅游名镇”工作启动……。 一个更加朝气蓬勃、魅力四射的九湖必将以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